2009年7月3日
星期

且看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处理向何处去

新华社记者 鹿永建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03    [打印] [关闭]
    重庆今年高考文科第一名何川洋等31名民族成分造假考生最后将被如何处理,当地至今没下文。

    在亿万人瞩目之下,何川洋等人向何处去,早已不仅是这31名学生能否升学、31个家庭是非荣辱、重庆市高考管理成败优劣的问题,而是关涉能否有效遏制高考造假之风、教育领域的道德滑坡能否扭转、社会公平所受到的侵害能否得到补偿。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何川洋等考生显然已不具备被高校录取的资格。

    眼下,取消和保留这些考生录取资格的言论都有。何川洋作为唯一志愿填入高考志愿书的北京大学,近日对他作出了不予录取的决定。相反,对于31名考生的录取资格问题,重庆有关方面至今保持沉默,表明对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心存疑虑。有的教育学者认为,处理了家长后,没必要对考生处理太严。这些都反映出对待高考成绩造假问题的复杂心态。

    如果法规有可以从轻处理的空间,同时又无损于社会公平正义,对这些考生从轻发落未必不是选项。但眼下的现实是,如果不作严肃处理,国家政令的严肃性必将受到损害。从社会效果看,会助长一种社会心态:看来造假是一种成本不高的赌博,大不了加分不成,家长担责,考生并不会受到影响。媒体报道的何川洋及其家长对造假事件的推诿态度,更令人对“从轻发落”的后果深感忧虑。

    对于涉世未深的31个年轻人来说,造假行为被揭发出来未必不是好事。与被高校录取相比,他们当前面临着另一场更重要的人生考试,即如何面对自己诚信的缺失。上大学的机会今后还会有,而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诚信问题,则会贻害终生。社会期待他们发自内心地建立起对于诚信的信仰,勇敢地承认和纠正自己的过错。

    无论对于造假考生本人还是对于他们家庭乃至全社会来说,依据政策规定严肃处理录取资格问题,无疑都是苦口良药。(新华社发)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