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益受益者到学会做公益
叶海萍等人参与的希望工程“激励行动”,是由中国青基会和世界银行联合主办并新近推出、面向受助大学生的一个公益项目。
从单纯的“给钱”到“激发智慧提高能力”
“希望工程对大学生的资助,目前正由单一的资金资助向‘资金资助+勤工助学+公益服务’三位一体模式转变。”中国青基会常务副理事长顾晓今6月28日在中国青基会举办的希望工程“激励行动”“激励奖”颁奖仪式上表示。
据了解,来自首都28所高校的44个项目团队获得本次“激励奖”,每个项目团队获奖金1万元左右,用于开展学生们自己创新设计的社会公益服务项目。这44个项目团队的400多人中,70%以上为国家助学金和希望工程等社会力量资助的大学生。
2009年,希望工程“激励行动”在北京高校中开始试点,得到首都高校和大学生的热情响应和积极参与。30所高校上报项目282个,参与人数达3000人,参与网络评投票的超过20万人次。
“许多企业在资助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帮助他们接触社会、培养技能,受到受助大学生的欢迎。”顾晓今说,此次与世界银行联合开展“激励行动”,着眼于受助学生责任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为他们的就业、创业和长远发展提供服务和帮助。
“知行结合”做公益项目
此次“激励奖”共分“青少年教育”、“弱势群体关怀”、“环境保护健康”、“社区服务”和“社会福利与政策建议”五类奖项。
在石雕工厂,粉尘四起的现象司空见惯。但是首都医科大学的一支团队却注意到这一现象对工人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以此为主题获得“环境保护健康”类奖项。“石雕工人工作时,四处扬起的粉尘会对他们呼吸道及心肺造成很大伤害。我们的医科专业背景让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事儿。”该项目的第一负责人经过走访和初步调查,确定了“针对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石雕工人的健康干预”的主题。
团队接连开展了“粉尘”采样和工人问卷调查,从知、信、行三方面得出厂长和工人对职业病防护的认知程度。项目的第二负责人表示,他们必须不时地根据工人的实际情况对接下来的工作安排进行调整。今年10月,他们还将根据健康教育基线调查和终线调查,继续从知、信、行三方面对目标人群进行分析和评估。
“激励行动”推出后,香港科技大学的学生也积极响应,并有3支团队获得了“激励奖”。其中,黄丽京等4名学生组成的团队针对公益组织所面临的资金短缺、收入来源单一、不稳定等问题,提出通过网站的宣传、网上捐助、网上牵线等活动促进公益组织的发展。他们以“爱不用多,只要一点”为口号创建的“一点爱”——一个公益组织发布具体项目资料的信息平台网站,赢得评委的青睐。
最大的收获是开始学习如何做公益
顾晓今表示,希望工程将长期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帮助受助学生克服家庭经济困难完成学业;开发勤工俭学岗位,引导受助学生依靠自力更生改善个人经济状况;创造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倡导和动员受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和提高社会技能。
谈及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杜凯昕说了8个字:“别样青春,同样精彩”。她说,通过项目的策划、前期准备,懂得了如何与自己想要帮助的人交流,这是做公益事业必备的重要素质。
“谱写青春的律动——关注打工子弟学校女生的青春期教育问题”是杜凯昕等12位女生共同设定的项目主题,她们将针对打工子弟学校初二年级的女生,进行青春期安全、知识、关爱等方面的教育和帮助。
杜凯昕团队将通过调查问卷,了解青春期女孩的困惑和误区,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知识,印制成小册子分发,结合图片、PPT等材料举办讲座。“调查问卷不是简单的白纸黑字,在我们实际操作中才意识到一份小小的它也需要反复推敲”。
“让我学会了跌倒后再爬起来”。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张永灿坦言参与项目的初衷仅仅是“把握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然而在项目策划过程中,他感悟到“公益”的内在意义,“我们要把它做好,不仅仅是为了项目成功,更是为了那些我们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