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3000点时代”震荡中寻找方向
上证指数从千点之下爬到6100,一路跌回1600,如今又快速向上。在地铁工作的股民张庆生1998年杀入股市,自称“坐电梯的小散户”:“我的心态已经摆正了,绝不跟着追涨杀跌。”他已经不去证券交易所“听他们忽悠了”,越是在疯狂时刻越要保持平静。
谁令股市上涨
相对华尔街资本市场老态龙钟的模样,中国股市今年的表现如同一个壮小伙,跌了个跟头,爬起来就跑。半年涨幅近70%的成绩单让人刮目相看。分析其中原因,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证券分析师,共同的回答是“流动性充裕”。
仅第一季度,我国银行的放贷规模就达到4.58万亿元,这是政府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结果。而在中国实体经济还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一部分流动性必然转移到股市”几乎成了分析人士的定论。经济学家韩志国说,这轮行情为什么走得如此之强,“这是资金推动、政策推动、舆论推动相互交织的反弹行情”。
充裕的资金还表现在本轮牛市主力——基金的“滚雪球效应”。今年以来,新基金发行加速,蓝筹股上涨,基金净值上涨,产生赚钱效应后新基金发行继续火热,并再度引发基金重仓股上涨。这种“正反馈”似乎已经不再与实体经济的基本面有必然联系。
6月以来,自股票型基金工银瑞信沪深300首发规模跃过30亿元后,新基金的募集速度和规模开始频频刷新纪录。易方达行业领先首发规模突破了40亿元,农银汇理平衡双利首发资金成功穿越60亿元,汇添富上证综指募集资金达到了90亿元,而创新封基长盛同庆一日销售告罄,募资150亿元。这种场面,与两年前大盘冲上3000点时的景象颇为相似。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成立、正在发行和获批待发的新基金总数已经达到70多只,其中已经成立的基金达到57只,合计募资额达到1539亿元。
经济学家华生对记者表示,股市上涨幅度很大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其一,流动性资金的持续注入;其二,对经济复苏的憧憬,人们投资股市的信心不断上涨;其三,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广东科德投资的苏海彦对记者说,这一轮地产、金融等重仓股和中石油、中石化等权重股的拉动效应明显,“其中基金是主力”。
他认为,主要是国家扩张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为这次行情回暖增添了力量。而以前常被人注意的“海外热钱”,并没有表现出大家预想的热情。广东科德投资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外资本没有在这次股市上涨中表现得很活跃。
3000点会产生泡沫?
接受采访的多数市场人士认为,从大盘短期走势看,加速上扬过后股指随时可能面临回落。然而,由于场外资金充裕,每一次调整都会引发更多的资金入场。不过,虽然市场情绪出现亢奋,但“死了都不卖”的狂热境地还没有出现,还有大量的看空者存在。
华生认为,从中期看可能产生“结构性泡沫”。目前涨势较大的都是ST股这样的垃圾股,蓝筹股比较合理,可是工业品价格低迷的情况与资本市场的升温似乎并不对称。他表示,现在国家领导人都表示要保持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市场在中期进行调整。“如果不进行调整,结构性泡沫很容易演变为整体性泡沫”。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系徐旭初教授则对记者说,乐观助乐观,悲观助悲观,受公众的心理影响,目前股市已有“博傻”迹象。更重要的是,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比较高,2008年上半年的数据达到66%,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应该不小,今年又是经济危机全面爆发的时段,中国实体经济不会这么快恢复。资本市场发展和实体经济并不相符,“肯定存在泡沫”。
股市应该是经济的“晴雨表”。徐旭初在梳理了中国股市股改前后的发展历程后断定,目前“宏观经济不足以支撑股市这么快上涨”。从2007年到2008年,经济危机还没有爆发出来,但是股票已经跌了70%,宏观经济下滑并没有那么快。而现在,虽然国家扩大内需、实行扩张的货币和经济政策、用4万亿元投资支持,加上振兴产业计划,至多是“弥补经济下滑趋势”,经过七八个月就上涨近70%,“还是令人匪夷所思”。
财经评论人叶檀在博客里毫不客气地写道:“如果说资本市场是企业赢利的放大镜,在充裕的流动性刺激下,虚拟市场已经成为实体经济的哈哈镜,一只老鼠能在这面镜子里放大成一口猪。”
股市往往是“非理性的”。资深分析师刘晨觉得,以目前市场中充裕的资金,3000点“不可能是顶”。他说,中期震荡是一定的,但之后还会上涨。
广东科德投资的判断更有信心。他们的观察是,每季度的最后一个月很关键,从6月份央行放出的1万亿元货币来看,流动性依然在市场上发挥作用。如果中国经济“保8%”是个底线,上证3000点就不会是顶。
民族证券分析师刘佳章相对比较保守。他认为,即便流动性充裕,目前股市涨得也有些偏高。新股IPO和创业板出笼,投资机会增多、增快,投机气氛也在滋长,“下半年不会像上半年一样乐观。”
有分析提示,要关注三个有可能刺穿股指泡沫的“针”:第一是超级大盘股发行是否开始,第二是信贷是否开始收缩,第三是政策是否开始提示风险。而在没有出现上述信号之前,仍可继续看多。
3000点后的“虚实转换”
上证指数站上3000点,曾经是“最嚣张的空头言论”集体哑火了。然而,伴随大盘蓝筹股的启动,有分析师担心:在强势上涨中,“二八”现象进一步强化可能意味着股市已经后劲不足。“每一轮行情都是以低价题材股开始,以大盘蓝筹股的疯狂告终”,这次行情会例外吗?
投资者有必要对中国实体经济的未来有一个清醒的判断。
就宏观经济形势而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表示,今年一季度6.1%的GDP增速可能就是中国经济的底部,所以中国经济V型走势基本确立。他对资本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也否定了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中国实体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格局已经基本结束,中国经济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增长速度上升的通道,经济已经走出了低谷。”
而华生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的恢复“不会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现在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强有力的财政措施来刺激经济,我国在明确4万亿元投资的大政方略后,还会有进一步细化的方案出台。这些措施一方面会刺激经济,减缓经济滑坡;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所有这些政府投资应该说还是中短期的,“内需的真正形成”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大众个人消费者的需求形成。
他说,中国经济复苏,不仅取决于政府财政资金的力度,还取决于外部经济复苏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力度”。目前,外部经济恶化还没有出现明确见底的信号,在我国经济面临高度不确定性的时候,证券市场的表现就会比较动荡,以逐步消化不断出现的各种经济数据带来的影响。
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近期对中国实体经济表示“担忧”:央行拒绝早日回笼流动性,无疑有利于经济的改善,但这也为下一轮通货膨胀埋下了种子。从目前的失业和产能过剩情况看,实体经济离通货膨胀还有一段距离,这恰恰为央行按兵不动提供了依据。然而,超低的资金成本和泛滥的流动性,必然会带来猛烈的资产价格通胀,这早晚会蔓延到实体经济。
徐旭初教授对记者表示,目前股市仍会出现波动,因为“还欠缺理性”。在实体经济仍然存在“有的企业减产、有的企业增产不增收”状况时,轻言股市已经向好,这就割裂了股市与真实经济的联系。
他甚至批评,作为稳定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基金正在“吹大泡沫”。他建议,现在要恢复股市的理性,就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金融法规,使市场更公开透明,防止基金的“非理性”。
华生教授表示,此类“担忧”恰恰说明,我国证券市场正越来越多地反映经济基本面,越来越成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认识到市场的波动和震荡,实际上是对经济基本面不确定性的理性反映,这将会更有助于我们认识经济基本面,包括认识资本市场的走向。”
经历过从6100点跌入1600点的中国股民,对“泡沫”的理解应该不那么陌生了。在这个全球金融危机仍然充满不确定性的夏天,看空与看多的争论正在发酵蒸腾。有人说,中国经济一支独秀,可以和美国的烂摊子“脱钩”了;也有人说,华尔街的“下一次地震”将再次戳穿中国的美梦。
华生对记者说,如果以后全球金融危机发展得比较剧烈,对我国最主要的冲击也将通过实体经济表现出来。“我们的麻烦不在金融体系,最主要还是在实体经济。”
因此,他判断,股市会“在震荡中寻找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