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7日
星期
小学实验室配备的都是进口机器

“设备崇洋”从科研院所蔓延到中小学校

本报记者 李新玲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07    [打印] [关闭]
    “科研单位研究用的科学仪器、设备依靠进口的局面依然存在。高精类设备的进口率是98%,中低端设备中只有40%是国内生产的,另外的60%同样依靠进口。”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司长王伟中最近在一次科技论坛上谈到这个问题时,不禁提高了声调。

    他说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科研院所甚至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介绍自己的实验室设备时,经常会说,这台是日本的,那台是德国的、美国的,而指着身后的一台国产设备时会说:“这个明年就淘汰了。”

    王伟中认为,在科研领域,如果我们没有自主创新的科研设备,技术创新就很难,和国外相比,我们永远只能当学生。

    科研装备是科学研究的物质手段,科研装备的创新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大量使用进口设备,一方面是“设备崇洋”的心理作怪,认为但凡是进口设备就是好的、先进的,就能顺利出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忽视了科研的基础。

    财政部的一位官员曾说:“我国科研单位进行科研主要依靠进口仪器,缺乏自主创新的科研装备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也曾在两会上提及:“很多实验室花几十万上百万巨资进口仪器,但仅使用几次,使其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导致大量宝贵的科研经费浪费。”他呼吁,在进口国家重点设备时,要充分论证,建立问责制。

    无独有偶,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校,也存在这样的“设备崇洋”的现象。

    不久前,某个东部大城市郊区县的中小学教师到北京进行学习交流,并到几所重点中小学参观。看了宽敞的教室、标准游泳池、各类专业课教室等优良的硬件,老师们说:“硬件好坏等同于资金投入的多少,这不是我们来虚心学习就能追上的,这种差距也许永远改变不了。”

    让这些老师羡慕的还不止这些。不知是接待方老师有意炫耀,还是发自内心的自豪,一位老师在一间实验教室指着台子上陈列的教学设备说:“这都是我们从德国进口的,虽然贵,但非常好用。”

    这些进口来的设备是一台台小型化的车、铣、磨机床,每台三四十厘米高,非常精致、小巧,小学生们可以用木棍代替金属在上面加工出各种小零件。

    在一所中学的实验室,学生实践电工电路知识的电焊设备同样非常精巧,老师向参观者介绍说,这是德国进口的,一台两万多元,同时指了指被放在边上另外的设备说,这是国产的,才几千元钱,不仅不好用,而且还容易坏,我们不准备买了。

    这些年,国家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科研和教学条件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一些实验室的装备、某些大城市名牌学校的硬件,让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人都艳羡。但如果我们的科研和教学设备都挂着“洋标签”,还谈何自主创新?

    此外,科学研究有时确实需要使用高精尖的“洋”设备,可难道中小学也只有使用进口仪器才能培养出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生吗?邓稼先、袁隆平中小学时代肯定没用过进口实验仪器,不也一样成为科学大家吗?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