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7日
星期

好人“易司法”

——记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燕子乡司法所所长易满成
吴洋 本报记者 甘丽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07    [打印] [关闭]
    面对的是一张张怒气冲冲的脸,听到的是哭声、闹声或骂声,做不尽的是烦事、难事和窝囊事。十几年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燕子乡司法所所长易满成奔波于田间地头,村寨院落。他先后解答法律咨询5100余人次,成功处置各类矛盾纠纷800余起,调处重大疑难纠纷100余件,成功化解了20起潜在的群体性事件,妥善处理9起死亡赔偿纠纷。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好人易司法”。

    别人流泪,他也跟着难受

    “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暖心,一番好言相劝”。易满成善待每一位来访者。别人流泪,他也跟着难受,碰到困难的还管吃管住管回程车费,甚至还为别人当过“孝子”。

    2004年2月,五峰县的67岁张伯在燕子乡一个农户家打短工,弄伤了两根手指。身无分文的老人听人介绍后找到易满成。易满成将老人安顿在自己家里,并为其生活着落和医疗费多方奔走,寻求解决办法。问题还在调查解决过程中,老人却因突发脑血栓死在他家。易满成日夜兼程赶赴五峰县,费尽周折找到老人的亲属,帮助他们把老人送回原籍安葬。

    去年,楠木村发生一起赡养纠纷。因财产和房子所有权不清,70多岁老妈妈虽有4个儿子、一个女儿,却无人愿意赡养她。无奈之下,老人在附近的山上搭建了一个草棚,独自居住。村委会在全村召开听证大会,双方协商了一个上午,都没达成协议。

    了解纠纷的来龙去脉后,易满成走到老人的几个儿子面前用当地谚语说:“麻绳子穿草鞋,一代传一代(意为:你对父母如何,下一代就会对你如何。),你们好好想想吧。”听完这句话,三儿子把妈妈背回了家。

    公正公平对待每一起案件

    农村的矛盾纠纷盘根错节、纷繁复杂,一旦处理不好就容易引发群体冲突。易满成怀着公正公平之心对待每一起案件,不偏听偏信,总是深入现场、农户,倾听双方当事人、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反复推敲矛盾纠纷的解决办法,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溪坪村向福生与张兴民两家为承包地的界址发生争议,从1998年到2003年经过村组和有关单位多次调解,一直没有解决。2006年4月2日,易满成接到村主任的求助电话后赶赴现场,反复做工作后,双方形成共识。为防止再生事端,他从农户家中借来工具,亲自动手砌筑了一条12米长的界墙,让两个冤家对头感动得握手言和。

    大岩村一起山林纠纷长达18年,县、乡几级政府先后调解都没有成功,村民多次发生冲突。易满成接手后,跑了4趟村里的责任山。每次上山调查都要走7个小时的山路,他的腿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就在路边折根树枝当拐杖。

    不到两天,易满成绘出了山林边界,标出了争议地,走访了以前划定边界的当事人、证人,重新确权,成功解决了这起长达18年的纠纷。

    创造性的实践运用

    “基层司法所是基层信访维稳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在山区开展司法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人力资源的缺乏。”鹤峰县司法局局长周长鸣介绍,该县地处鄂西山区,统辖9个乡镇和一个经济开发区,但整个县的基层司法人员仅有16人。在燕子乡,仅有易满成和另外一名工作人员。加上地势复杂,山路崎岖,司法人员深入百姓家里进行人民调解、普法宣传时,难度更大。

    易满成总是创造性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只有高中学历的他阅读了很多法律专业书籍,向身边的同事请教,写下了10多本读书笔记,并摸索出了“庭审式”和“听证式”人民调解,“司法超市”制度,“十心工作法则”等一系列创举。

    2005年,易满成在参与乡里普法时,老百姓在座位上听得打哈欠,普法效果不佳。他跟同事们根据我国各部门法律进行创作。几经修订,普法歌谣《燕子乡法律知识农户应知应会》出炉,一下子在山民中传开了。

    “乡村公路修扩建,占用山林和土地。干扰施工就违法,支持公益识大体……”在燕子乡,村民在外出务农时,嘴边常会哼着这首易满成创作的普法小曲,哼着顺溜,记得牢靠。

    “他做的事情都不是小事”

    排忧解难,“好人”易满成深得百姓爱戴,对家人却充满了愧疚。

    易满成原本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却相继患病。1998年8月,大女儿病危期间,恰逢大五里坪村发生一起山林纠纷。易满成含着泪离开病重的女儿,前去处理纠纷。等他回来时,女儿已经离开人世。易满成忍着悲痛把女儿背到附近的山上安葬好。第二天,他又坚持回到工作岗位。

    2003年夏天,二女儿病情加重,易满成本想多陪陪女儿,可是响溪村一起家庭赡养纠纷等着他出面调解。第二天,当他赶回家时,二女儿也离开了人世。妻子张桂春体弱多病,易满成怕她伤心,6年来一直将小女儿的照片锁在抽屉里,不让妻子看见。

    “孩子患病,他只要有一点时间就给她们喂饭,细心照料她们。我也不怨他,他做的事情都不是小事,不做就会引起更大的事。”张桂春说,“他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女儿在那边不会怨他。”

    本报湖北鹤峰7月6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