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不完的禁令,打不完的补丁
殷国安
7月2日一天内,眉山市委、市政府连续下发规范干部行为的5个红头文件,剑指对象为全市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包括开会、公车使用、8小时外行为,以及“一把手”监督等多个方面。(四川在线7月7日)
文件“批发”,禁令当然更不会“零售”。这不,关于规范领导干部8小时工作外的言行就提出了六个严禁,其中最有意思的则体现在新闻标题上:领导干部严禁与异性不正常交往。
禁令含糊不清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禁令颁布了,谁负责监督?怎样知道谁违背了禁令?一些贪官包了几个女人,买了几处房产,满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就是领导不知道,直到二奶自己出来,领导才假装大吃一惊。没有人监督,禁令有什么用?我不知道颁布禁令的领导有没有考核一下禁令的落实效果,如果有一点求实精神,也不会颁布如此禁令。
研究一下各种禁令,就会发现一个打补丁现象。经常有部门一下子颁布十条禁令、八条禁令,但大多数条款是老生常谈,我们都听得耳朵起老茧了。但可能有一两条是新的内容。例如,这次眉山市委、市政府发的六条禁令,其中“领导干部严禁与异性不正常交往”、“领导干部严禁与企业主打麻将”就是过去禁令里没有的。估计是一些干部腐败与玩女人有关,于是补充了这一条规定;又发现官商勾结往往是从酒桌和牌桌上开始的,于是有了第二条规定。如果再过些时候,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比如领导通过拜干亲玩女人、搞官商勾结,就可以再打一个补丁:禁止官员拜干亲。于是,防腐败之网上有补不完的漏洞,因而也有打不完的补丁。
其实,发不完的禁令,打不完的补钉,本身就是监督的一个怪胎。根本不应该不断地针对腐败新情况来补充各种禁令,而应该抓住一个总根,这就是对权力的监督。治本上无计可施,却跟在出现的新问题后面跑,这样的监督不仅被动,而且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