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9日
星期

办公室次生灾害

■中国传媒大学 阴军莉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09    [打印] [关闭]
    “5·12”地震过后,房屋高效而规模地建起来了,但一年多了依然有因丧亲、心理压力而导致的自杀事件;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有些企业裁员。走的人已经走了,没有走的人却被笼罩在了“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氛围里不能自拔;

    小区里有人遭遇不测,于是周围居民都开始人心惶惶。

    ……

    所有这些事件与情境,追溯起来会发现,最初的起因都很简单,但结果却非常复杂。这种基于特定原因,但交织诸多因素,并最终产生一系列不可预期消极结果的过程,即为次生灾害过程。在办公室,这种次生灾害的表现就是“一人向隅,举座不欢”。

    是什么引起了你的“职场不快”

    一名私人助理讲起她的烦恼。

    她的老板是一个脾气非常暴躁的人,但他们工作关系不错。她和老板的妻子关系也不错,经常一起聊天。有时会开玩笑说到老板,助理会说起老板脾气不好的一些趣事。但最近老板突然对她冷淡而疏远,并且一再讽刺地提起自己“出了名的坏脾气”。助理感觉老板现在看她的眼神都充满不信任。许多工作她比以前做得更好,却频频遭到指责。她想肯定是老板的妻子跟他说了什么!

    在这个私人助理的感受里,老板的“一人”向隅是因,自己的“不欢”是果。但是,是否这个果就直接源于此因?

    其实,这其中的运作过程很复杂。也许老板只是因为最近工作压力过大,而对别人都变得苛刻;也许老板的老婆说了些过分的话,让老板心情不爽;抑或助理这段时间心情不好,做事效率下降;或者助理自己情场失意,深信“男人都不是好东西”,于是“感受”到老板的坏脾气……

    在一人向隅而被启发的举座不欢中,不欢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在这个“启发”的过程中,个人的信念、经历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清楚了解“次生”的本源,就需要清楚这种职场不快的缘起、逻辑走向,才能获得最有效的应对策略。

    成功不仅仅是由“裁判”决定的

    的确很多时候,上司会向员工传递自己的焦虑,而这种传递很可能是无意识的。

    举个例子。上司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别人已经做好的结果,也一定要反复检查。有一次,下属一件事没有做到位,引起上司不满。于是,下属开始焦虑:我不知道现在该怎样?我需要像上司那样,把任何工作都做到极致以获得赞许吗?或者,我干脆另觅他主?总之,我现在见到上司,就心存忐忑。

    上司工作中对完美的追求,以一种焦虑的个人特质呈现出来。但是这种焦虑感觉被无形中传递了。自然,当被传递的员工无法独自享受这种焦虑时,也会再次传递,这样家里人、朋友、宠物可能就要遭殃了。也许,上司不经意间传递出来的焦虑就有可能让一个人产生职业枯竭。

    对此,你需要有好的洞察力,清楚自己焦虑承担的边界在哪里。一个底线就是别先于上司枯竭了。因此行事的过程是:首先去竭尽所能承接上司的焦虑,并转化为自己的工作动力;然后在力有不逮的时候可以选择换一个老板。

    要清楚的是,生涯成功的评价标准绝对不仅仅是由“裁判”决定的。你的裁判也许可以决定你的收入、你工作的成就感、你在他手下的路径,但是他们不能决定你是否可以拥有快乐,你是否会对工作与生活充满意义感。而这些都是生涯成功的要素。

    快乐是需要自己负责的,不快乐其实是“被自己允许的”。

    也许那个私人助理的老板,处理这件事情就跟孩子似的,生闷气,冷嘲热讽。如果这个时候,你被他的情绪所影响,并开始寻找自己“惹”对方生气的原因,你会“找”到许多原因。这样,你最终会成为一个焦虑传递的牺牲品。其实,你可以站在一个理性的成人立场去思考问题,如果你对他的弦外之音显得既没受伤害,也没感到尴尬,他也会开始理性地、以“成年人的姿态”去思考问题,并最终停止这种做法。总之,如果你不去向他印证自己的错误,不给他“自己做错”的回应,他自己也会感到无趣,不会一直赌气下去。当然了,从此你就需要知道背后谈论上司的禁忌了——无论和谁。

    对于那位追求完美的上司的下属,也许可以努力学习上司的有效工作方式,并把这些方式转化成一些标准的工作流程,并最终成为当前岗位的标准。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生气就是一种无能的昭示。当你被这种次生灾害影响而心有不爽时,生气其实就是无能力解决问题的表现。你需要做的是用一个更大的视野去看问题,看看这个事情对你生涯的意义是什么,然后用一个理性的、成人的思维去应对。当然,这个应对不仅仅是屈就,同时也应包括“不排斥使用反抗、辞职甚至诉讼的权利”。

    通过别人的经历能否推知自己的未来

    人是一种很有趣的动物,会通过了解别人的经历来推知自己的未来。比如一群相同学历并同时进公司的人,有人高升,那么其他人会激起更强的斗志,仿佛成功的是自己或者自己迟早也会成功;如果一个同事好好工作,却突然被裁员,也会引起人们的焦虑与紧张,而且这种焦虑感可能更甚于被裁者。

    小林以前一直业绩不错,还拿过月度销售冠军。但是,受市场、经济大环境和客户购买周期等诸多因素影响,他已经连续两个月没有完成任务了。按公司规定连续三个月没有完成销售额,就会被辞退。结果,三个月到,小林被辞退。这些都是按公司规定办事,但影响却很大,在职的同事都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些企业不得不裁员。大家关注的焦点通常是“失去工作”的那群人,鲜有人关注幸存的员工。要知道,没有被裁的“幸运者”可能心理压力更大。他们从此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受害者;他们开始丧失人际信任感,敏感地盯着自己的小地盘,杯弓蛇影地分析上司的眼色。根据美国一份研究报告,裁员风暴幸存者的心理阴影至少持续6年,如果连续经过数次裁员,持续身陷于诚惶诚恐的氛围中,其心理阴影更大。

    作为一个幸存者,需要尽量客观分析自己的处境。看看自己是否存在《悲惨工作三征兆》:默默无闻性(没有人在乎你在还是不在)、不可测量性(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干得好还是不好)、不相关性(感觉自己所做的工作与部门、组织整体战略方向没有什么关系)。如果这三个征兆任何一个存在,那么也许你真的需要准备好兔死狐悲了。

    当然,如果你还有喘息的机会,可以努力使自己远离这三征兆。应对默默无闻性——你需要反思,并努力提升自己对别人、对部门、对上司、对老板的价值;应对不可测量性——你需要明确知道所在岗位的工作内涵与绩效要求,并努力提升自己的可衡量业绩;应对不相关性——你需要更多向上司汇报自己的工作,并努力寻求上级的指示,尽其所能进入组织的业务核心轨道里去。

    对于普通人,消极的替代经验(将别人的经历推及自己)将会引起持续的焦虑,进而影响工作成绩,最终可能真的验证别人的消极替代经验。你可以努力站在更高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反观“危机”中的“机”,寻找“危机”成长的“机”。当然,也要有“离开没什么大不了,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气魄。

    迅速入圈直到有自己主导的圈子

    有个朋友被挖到一家企业,却发现自己处处碰壁。刚开始她以为自己工作能力不行,后来发现,原来她所在的部门有两个派系:一个是新生实力派,思维活跃、内部团结,并且有大老板的支持;另一个是开国元勋派,是以部门经理为核心的老员工群体。而我这个朋友是被部门经理亲自挖进来的,自然被新生派视为异己。但资源更多掌握在新生派手中,于是她处处受阻。

    在组织行为学中,有学者做过大量的调查,并提出一个“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认为职场必然会产生诸多势力圈。进入这个圈的成为核心群体,拥有丰富的资源支配权与利益分享权;没有进入圈子的,则拥有被排挤孤立权和黑锅背负权。

    有个朋友博士后毕业进入一所学校,有次与院长一起吃饭,他不经意间问起“阿斌怎么没有来”,结果从院长口中得知这位阿斌老师“母亲从老家过来,他去接站了”。于是,他立即知道“院长的课题忙不过来也不分给他”的原因了。

    这种圈子格局一旦形成,想要打破是非常困难的。那么,我的那位跳槽同事、那位圈外的博士后朋友该如何自处呢?

    只有理解这种圈子格局,并努力去顺应。也许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准确分析自己不能入圈的本质原因。我那位同事是因为罩她的人不对,而那位博士后朋友是因为与院长同乡,院长为了避嫌而特意保持距离。其实,这些原因只有一个本质,那就是你很难获得核心圈控制者的充分信任。因此,改变的第一步就是慢慢打消对方的不信任感,甚至敌意。

    在心理学实践里,化解敌意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请“敌人”帮你办点事—别人总是比较容易忘记或低估别人给自己做过好事的情分,尤其随着时间变得久远,更会倾向于否定从受惠中承接的恩情。但反过来,人们却会牢牢记住给别人施予的恩德,而且时间过得越久越感觉自己当时付出的伟大。这样,他就会一直感觉你欠他点什么,也许有朝一日他就会让你回报,而这可能就是让你入圈的时候。当然,你不能把这个事情做得让人家感到心里没底而有威胁感。

    与此同时,你需要努力去取得属于自己的合法成就,客观而理智地意识到个人的长处,并抓住所有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也许真的有朝一日你会在危机四伏的氛围里,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人才,到那个时候,也许你会慢慢有自己主导的圈子,而罩你的人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大Boss(老板)。

    你需要知道一些改变的策略

    当然,如果能够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强文化氛围,所有的制度与流程都尽量标准化,也许会最大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次生灾害。因为次生灾害产生的本质就是变量太多、可能性太大,在这种不可预知的情况下,流言、恐慌、焦虑会接踵而至。

    比如公司能制订出一个明确的、被广泛认可的裁员标准与计划,也许幸存者焦虑就不会大规模产生;如果公司能够制订一套严格而标准化的考核机制,也许人为的圈子制约就会少许多。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有时这种“次生灾害”是领导者故意为之。

    在中国许多事情需要先放出一点舆论,让大众先慢慢适应,然后再动真格的。但是这种做法更多时候引起的却是流言纵横,有可能到最后连发起者都不可控。要知道,“真实”是有足够多数的人都同意称它为“真实”的事物——只是这个事实常被大家忘记,所以到了后来,这个大家同意的定义,却被人们经验成外在的“客观存在”的“现实”了(叔本华)。到了这个时候,发起者反而可能会成为次生灾害的受害者。因此需要谨慎并适度为之。

    一个全国性的调查表明,工作满意度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满意度之间互相影响。比如,职业失意会导致婚姻关系的痛苦;在工作上遭遇挫折,则会导致与伴侣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不和。甚至,不如意的工作还会影响生理健康。强烈的工作失意可能会导致心脏病、溃疡、肠道疾病和皮肤病。反之,工作满意度高是有可能增加个人寿命的。

    因此,为了自己的幸福,你需要知道一些改变的策略。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