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9日
星期

昆仑山深处的大医生

——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叶城二牧场卫生院医生姜万富(下)
本报记者 文静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09    [打印] [关闭]

    以执著的钻研精神守卫百姓健康

    老实说,来新疆之前,姜万富是上海的一名待业青年,来新疆的目的很单纯,只为自己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姜万富是1966年来到兵团的。经过几天几夜的长途跋涉后,姜万富坐的大卡车在偏僻的新疆叶城停下了。车前站着欢迎的人群,大多衣衫不整,全身是土。朝四周一看,没有房子,人们在地洞里进进出出,边上是沙包、戈壁,姜万富的心不由得往下一沉:这就是我们支边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要建设的边疆?

    看姜万富他们没有下车,从人群中走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老人说,这是一个刚成立的连队,地没有一亩、房没有一间,就连公路也没有一条,条件很艰苦,委屈你们了。但是,我们兵团人用双手,一定能在这片戈壁上开出良田、建成绿洲。眼下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涝坝水,将来,通过我们的辛勤劳动后,一定能住上砖房、点上电灯,用上自来水。“下车吧,孩子们!”

    姜万富被打动了。他二话不说,第一个背起行李跳下车,钻进刚刚为他们挖好的住房——地窝子。

    条件差,风沙大,气候干,劳动强度更大。但是,一米八几个头儿的姜万富,根本不怕出力。他自己出钱到20公里外的镇上买了一把又薄又大的砍土曼和一把大镰刀。连队开展劳动竞赛,他一个人完成3倍开荒定额,成了全场的劳动强手。

    兵团一位老领导看出姜万富是个好苗子,找他去谈话:“二牧场现在缺卫生员,别说大病,许多职工得了小病都没人给看。虽然你没有学过医,但是我们相信,凭着你那股子不怕吃苦的韧劲,一定能学好医术,成为一名合格的卫生员。”看着老人那期盼的眼神,姜万富告诉自己,学的是治病救人的本领,一定要认真刻苦。

    学医是件苦差事,他从清洗回收脓血纱布等最脏最累、别人不愿干的事做起。只要有机会上手术台,无论白天黑夜,他绝不放弃一例。没手术时,他就研究病人和病历,积累临床经验。晚上看书、背手术步骤到深夜,几乎每天只睡4小时,头发一把把地掉。通过努力,他这个“赤脚医生”成了这里最宝贵、最受人尊重的医生。

    什么都没有,只好就地想办法。那时的房子都是土坯房。在土屋子里做手术,做着做着,房顶上就有土落到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身上。姜万富把土房子的顶用塑料布绷上,用乳酸进行蒸腾消毒,照明用日光灯加反光灯,没有自来水,用白铁皮水箱装上个水龙头……条件虽然简陋,但却是二牧场建的第一个手术室。

    病人生病不分时间,只要有急诊,就是命令。下班后的急诊、出诊,每年多达百余人次。有时,姜万富刚把菜倒进油锅,饭碗碰到嘴边,病人已找上门来。顶风冒雪抢救病人,对他来讲是很平常的事情。有时,姜万富自己也生病,甚至比病人的病还重,但只要他爬得起来,就要挣扎到病人面前去。

    “我是医生,对病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可以给自己治,病人不懂医,只能来找我治。”在姜万富心里,病人的分量很重很重。

    43年从医路凝结全家人的奉献

    姜万富有两个家,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新疆。

    上海的家是他故乡父母的家。这个家厚载着对他的养育之恩,他本应在父母跟前尽忠尽孝,然而,在他临别父母的夜晚,父亲对他说:“记住,无论在哪里,都不能怕困难。要掌握一门手艺,不仅可以谋生,更能帮助他人。成为有用的人,才是我的好儿子。”一句话,交给他如山的使命,也让他永远地负了一份做儿子的心债:他的哥哥姐姐代他孝敬老人,1971年父亲去世时,姜万富因路途太遥远、工作离不开无法回去为老人送终。

    两个哥哥相继去世后,孤独的母亲一直盼着唯一的儿子能在她有生之年早日回来。

    记得有一次探亲,母亲知道他到了上海,在姜万富姐姐家不吃不喝地等着,怎么劝都不行。当她看到儿子时,紧紧抓住他的手,什么也不说,只是笑。在姜万富将回新疆,告别90岁高龄的母亲时,他流泪了。

    母亲久病之后,姜万富收到一封厚厚的信,用手一摸,软绵绵的。打开是块黑纱,他明白了,在遥远的上海,世界上最盼着他回去的那个人,走了。

    新疆的家是他和再遇佳偶赵军花的家。牧场职工和周边村子的少数民族群众都知道他的家,不用费劲儿打听,就有热情的老乡把你领到姜万富的家门口。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一个上海男人的精心与细致:

    只要有时间,一日三餐从不让妻子操心,把家里的伙食安排得有滋有味。20多年前与妻子结婚时,自己动手打家具。柜子、沙发、桌子、凳子做工细巧,利用了家里的每个角落,到现在还在被人称赞。

    他是个活泼开朗的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下象棋、吹笛子、拉二胡、打手鼓、弹洋琴都是他的爱好。在小屋里,姜万富饶有兴致地拿出旧洋琴,敲敲弦、调调音,《美丽的阿瓦古丽》、《远飞的大雁》、《紫竹调》、《步步高》……他边弹边唱,现出会心的微笑和沉醉。很多时候,静静的夜晚,老乡们路过他家门口舍不得离开,悄悄地听着那动人的旋律。随着卫生所的名气越来越大,病人越来越多,姜万富很少有时间下棋、弹乐器了。空闲时与妻子去散步,也从不走远,“万一有急诊,找不到我就麻烦了”。

    赵军花真是懂得姜万富的女人。

    她支持他的工作,因为她是一名护士。“治病救人是他的责任,他知道自己肩上的分量。”如果突然来了急诊需要手术,夫妻俩就一同上阵,有时一干就是大半夜。“他的心里只有病人,病人就是他的全部。”身为女人,赵军花也有点小委屈。

    姜万富和赵军花有个女儿。姜万富特别宠爱小丫头,视为掌上明珠,但为了不影响工作,1995年,姜万富把刚满10岁的女儿送回上海,由外婆带着,至今仍在上海上学。当看着别人的孩子追随着父母享受天伦之乐时,姜万富和妻子万分内疚:“我们对不起女儿。”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的人生价值会与众不同

    姜万富患有肺心病,由于长年吃饭不规律,他的胃也经常疼得很厉害。这位在二牧场当医生时间最长的人,还能坚持多久?

    少数民族老乡知道,姜万富今年8月就要退休了,他们流着眼泪拉着他的手不放,有的老乡伤心地说:“要是你走了,谁给我们一家四代看病呀?”

    能够得到患者如此信任,是许多医生为之骄傲和高兴的事,可姜万富却为此发愁。

    有一次,姜万富去外地出差,一位维族老职工突发感冒,但他就是不肯让其他医生给他看病,只等姜万富。可他患有肺源性心脏病,任何一点病变都会引起心脏病发作。每天,老人家都问家人,姜万富什么时候回来,等姜万富回到牧场赶到他家时,他已经脸色发黑,喘不上气来,情况相当危险。要是姜万富再晚回来一天,后果不堪设想。

    从那时起,姜万富便想尽办法改变这种局面。

    平常卫生院不太忙的时候,姜万富就将那些老患者的病例讲给年轻的医生听,告诉他们诊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现在,这些年轻医生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患者也愿意找卫生院的年轻医生看病了。

    还让姜万富犯愁的是,西部边疆等艰苦地区的基层医疗点极度缺乏人才。姜万富所在的卫生院一共只有6个人,如果姜万富夫妇退休,就只剩下4个人。

    “现在卫生院每年接诊一万人次,不能因为我退休,医院就关门垮台呀。工作一定要继续开展下去!”姜万富派年轻大夫外出进修。去年,国家拨款给卫生院添置了不少设备:台式B超机、显微镜、多功能手术床……卫生院也将在今年搬进新房子。

    把项目开展起来,最需要的是人,比如放射检验人员,药物分析人员。基层医疗点需要每个人都是多面手,这样一般常见病可以就地处理,百姓能够得到更多实惠,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但是,毕竟是在昆仑山,环境偏僻,生活条件艰苦,真正愿意在二牧场长期扎根的人并不多。有的人,在卫生院待几年就想办法离开了;还有一些人,到二牧场转一圈看几眼,车都没下就走了。近年来,姜万富一手带出来的医生走了十几个,仅2004年年初,就调走了4个人。

    “边疆地区引进人才难、培养人才难、长期留住人才更难。”姜万富十分感慨,“边疆地区确实非常非常需要人才。一个人如果想着自己能为国家做点什么、为社会发展贡献点什么,他的人生价值就会与众不同。讲穿了,希望年轻人发挥聪明才智和自己的专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如果诊所真的开不了张,我怎么能忍心走呢?”姜万富眼睛望着窗外,陷入了沉思。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