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回乡创业亟须政府扶持
为了解福建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基本情况,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刘唐宇组织学生在全省9个设区市进行了调查,320名回乡创业的农民工接受了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236份。
近年来,福建省20万名农民工通过外出打工完成资本积累后回乡创业,约占全省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就业总人数的3%。据刘唐宇所做的调查分析,回乡创业者多为中青年男性,以第一代农民工为主,平均打工年限7.6年;回乡创业农民工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有34%的回乡创业者在打工期间获得过技术培训;农民工回乡创业大多从事非农产业,主要集中在农村服务业、商业和建筑建材业,其最主要的经营形式是个体经营,创办的企业多数规模不大,平均雇用员工人数为27人,创业启动资金在10万元以下的占2/3,企业年产值或年销售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占六成多。
农民工回乡创业实现了由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因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为当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地区中年以上富余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问题。刘唐宇认为,农民工回乡创业不仅带回了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市场,还将发达地区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带回了家乡,引导当地农民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动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为农村发展带来了一种无形的精神动力。
调查发现,与其他创业主体相比,农民工回乡创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多一些。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融资困难。一是创业启动资金的筹措困难,二是农民工创办的企业所需要的后续发展资金也较缺乏。在问及“制约您企业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是什么”时,“缺乏后续资金”高居首位,其次是“缺乏人才支撑”,第三是“市场信息不灵”和“基础设施欠缺”。
创业服务不到位也是问题所在。调查显示,当地政府对鼓励和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或方法欠妥。61%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前不了解当地政府鼓励和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回乡创业后还有41%的农民工不了解当地的优惠政策。而且,他们获取当地政府鼓励和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优惠政策的主要渠道是“亲朋好友提供”(36%)和“自己主动了解”(35%),靠“当地政府宣传”获取优惠政策的农民工只占28%。虽然制定了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有关政策和文件,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完全落实。
调查显示,福建省农民工回乡创业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比如基础设施欠缺、税收负担太重、行政干预过多等等,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
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但他们还是缺乏足够的、必需的和持续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首先,大多数农民工打工期间缺乏任何技能培训。据调查,66%的农民工打工期间未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其次,在创业前对农民工也缺少必要的创业培训,且培训效果一般。
调查显示,企业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成了农民工回乡企业发展的障碍。大多数回乡创业农民工反映,他们用工的主要来源是回流农民工和当地农民,所缺人才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回乡创业农民工的创业地大多在县城和集镇,甚至村落或庭院,创办的实体大多属微利项目,生产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手工操作为主,产品技术含量偏低,难以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另外,创业地的生活水平、环境和物质文化条件等缺乏竞争优势和吸引力,导致外地人才和劳动力不愿意进来,本地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则流向发达地区。再者,因为创业者本人以及管理人员大多出身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技术的接受能力不强,技术创新更是谈不上,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不高。同时,不少人缺乏企业管理和营销方面的基本知识,营销观念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差。回乡创业农民工在回答“您最渴望的培训内容是什么”时,居前三位的是“专业技术及相关知识”、“经营管理与营销技巧”和“创业者必备个人素质”。
刘唐宇认为,农民工回乡创业尚处于自发、起步阶段,创业难度大,持续发展也不易。他呼吁,各地政府要为农民工回乡创业开辟“绿色通道”,降低创业门槛。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拓宽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覆盖面,积极给回乡农民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地方有关政府部门要主动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搭建创业指导和市场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对回乡创业农民工开展经营理念、企业管理、技术创新、法律法规、市场营销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并及时提供金融、技术、信息等服务,不断给他们“充电”,帮助创业农民工掌握技术,了解市场,寻求商机,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项目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