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4日
星期

“我这里不分民族,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一位维吾尔族母亲与她4个民族19个儿女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 徐军峰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14    [打印] [关闭]
    7月的新疆阿勒泰草原上鲜花盛开,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亲阿尼帕含辛茹苦收养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10个孤儿的事迹传遍了天山南北。

    加上自己亲生的9个儿女,70岁的阿尼帕老人和她这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已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塔塔尔、乌兹别克6个民族的180多口人,他们的故事感动了2000多万新疆各族人民。

    她有4个民族的19个儿女

    阿尼帕1956年随父母从蒙古国回到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不久父母相继病逝,五兄妹中最大的阿尼帕承担起生活重任。1957年,她嫁给了从部队转业到县公安局工作的维吾尔族小伙子阿比包,一家7口人过上了虽清淡但很幸福的日子。

    1970年,他们的邻居牙合甫夫妇(丈夫是维吾尔族、妻子是哈萨克族的再婚家庭)相继去世,撇下了19岁的吐尔达洪、16岁的库尔班和14岁的托乎提。

    在那个年代,家家都不富裕。阿尼帕全家7口人仅靠丈夫一个月45元的工资生活。而这3个男孩正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年龄,如何一下子要添3张嘴,可就难坏了阿尼帕。她看着丈夫的眼睛说:“咱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3个孩子没人管吧……”从此,阿尼帕家多了3个儿子。

    1977年阿尼帕又收养了回族姑娘王淑珍和她的4个兄妹。已是中年的王淑珍回忆起收养经过时,仍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11岁的王淑珍和她的兄妹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改嫁到汉族继父家。不久,母亲撒手人寰,父亲又体弱多病,兄妹几个便开始流浪街头。

    阿尼帕的妹妹看到冻饿交加的小淑珍后,便将她领回家。小淑珍一进家门,屋里正在玩耍的其他孩子全都捂着鼻子跑了出去,因为淑珍身上的衣服又破又脏,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流着脓水。看到小淑珍这个样子,阿尼帕舐犊之情油然而生,她心疼地把小淑珍揽在怀里,眼泪哗哗地流下来:“可怜的孩子呀,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要是你妈妈看到,她会心疼的……”

    阿尼帕一边流泪,一边烧了一锅热水,轻轻将小淑珍浑身上下擦洗干净,给她换上暖和的衣服,并做了一盘香喷喷的拌面。

    为了治好小淑珍的头癣和癞疮,阿尼帕从第二天开始,每天带小淑珍去医院上药。两个月后,小淑珍长出了浓密的黑发,复原了她那张清秀的脸。

    王淑珍的命运改变了。如今,人到中年的王淑珍依然留着过膝长发,她说,是阿尼帕妈妈给了她这头青丝,她要用这头长发见证和铭记这份无私博大的母爱。

    王淑珍被收养几个月后,她的继父又一病不起。看到几个衣不遮体的孩子蜷缩在一张破旧的毡子上,阿尼帕的心都快碎了,她默默地把王淑珍的哥哥和两个妹妹也带回了自己的家。

    1989年,王淑珍的继父去世,留下了金海、金花、金雪莲3个孩子,最小的金雪莲只有1岁多。阿尼帕又将这3个汉族孤儿接到家里。这样,加上自己生养的9个儿女,阿尼帕就有了4个民族的19个儿女。

    前不久,在阿尼帕老人家,面对一张30年前的老照片,记者与县里的干部辨认照片上收养的孩子是谁、是什么民族时,阿尼帕老人突然插话说:“在我这里不分民族,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如今,年逾七十的阿尼帕老人这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已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塔塔尔、乌兹别克6个民族的180多口人。

    妈妈,您为什么总是偏爱收养的孩子?

    阿尼帕亲生的大女儿卡丽曼说起妈妈偏爱收养的孩子时,至今还感到非常委屈。她说:“我14岁那年,妈妈从亲戚家回来带了一条淡绿色的新裙子,我们家的女孩子都没有穿过裙子,我想我是老大,又是妈妈亲生的女儿,裙子理应给我。可没曾想妈妈却把裙子给了王淑珍,我伤心地大哭起来。妈妈搂着我说:‘你是大姐,要让着妹妹。’”

    至今,那条淡绿色的裙子还被王淑珍精心地收藏着。

    阿尼帕的回族儿子王作林讲起小时候的事情,满脸笑容,眼里却含着泪。他说,有一年,别人送了一双球鞋。他与阿尼帕老人的亲生大儿子阿奔为这双鞋争打起来,抢到球鞋的阿奔还没穿到脚上,就被阿尼帕老人一把夺下,递给了王作林。妈妈一边打着亲生的儿子阿奔,一边说:“你这当哥哥的,就不知道让着弟弟!”

    王作林是让阿尼帕夫妇最操心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受不良少年的影响,1989年严打时,王作林被判了3年刑。阿尼帕老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她责怪自己对孩子关心不够。她要求全家的兄弟姐妹不要歧视这个误入歧途的兄弟。她和丈夫几次去400公里远的监狱探望王作林。

    1992年王作林刑满出狱后,两位老人又张罗着给他找工作,又张罗着给他找媳妇。王作林夫妇双双从水泥厂下岗后,老两口又东拼西凑了几千元钱,买了一辆二手车,让他们夫妻跑运输。现在的王作林开起了旅社和饭店,生意红红火火。

    阿尼帕的大女儿卡丽曼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说,她们几个妈妈的亲生兄妹当时特别不理解妈妈,家里那么穷,干吗还要再收养别人家的孩子呢?全家住在4间土房里,十几个孩子睡在一张垫着麦草、铺着旧毡子的大炕上。穿的衣服,往往是老大穿完,经阿尼帕缝补之后,老二、老三接着穿,直到穿破为止。阿尼帕最小的亲生女儿到了上初中时还没穿过一件新衣裳。

    最让妈妈发愁的是全家20多口人一日三餐的吃饭问题。她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大铁锅,但做一锅饭一个人分不了一碗,锅就见底了;打一坑馕,十几个孩子围在馕坑边,熟一个吃一个。为了让孩子们吃上饱饭,阿尼帕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换成可以吃的东西了。

    阿尼帕的丈夫阿比包下了班就去打土块卖钱;他还去帮别人宰牛宰羊,就是想得到一些牛羊杂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阿尼帕也经常在春天里去挖野菜,秋天出去捡麦子、拾土豆,用这些换面粉、玉米面给孩子们吃。

    为了贴补家用,阿尼帕曾在县食品厂找了一份工作——清洗羊肚和羊肠,每个月计件可以挣上36元钱。这可是个苦差事,每天早晨6时许起床,做好孩子们的饭后,她就来到青格里河畔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双脚浸在冰冷的河水里……

    阿尼帕收养的孩子们,回忆起童年生活时,感触更多的却是幸福和快乐。王淑珍说,阿尼帕妈妈家虽然穷,但很温暖,家里的笑声比别人家要多……

    性格开朗、乐观、善于持家的阿尼帕,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垮,始终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她相信,孩子们终会长大成人,日子会好起来的。

    阿尼帕夫妇省吃俭用,从牙缝里省出钱来让孩子们去上学读书。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找来破棉絮搓成条,放在羊油碗里照明,让孩子们学习。她的19个孩子没有一个因家里穷而辍学。

    爱心的轮回

    阿尼帕的事迹感动着她的子女,也感动着青河县5.4万哈萨克、汉、蒙古、回、维吾尔等16个民族的群众。

    阿尼帕的汉族邻居田玉英说,阿尼帕是全县最幸福的人,她的孩子和她孩子的孩子们都特别孝顺。去年,阿尼帕的老伴去世,她的孩子都回来了,180多口人。特别是她收养的孩子,比亲生的孩子还要亲,这些孩子们刚进县城就哭着向家里奔去……

    阿尼帕的亲生儿子阿奔是一个乡的武装部长,1999年在帮助牧民修建暖圈时被倒塌的墙砸死,留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儿子在石河子上大学,女儿在阿勒泰卫生学校上学,正是花钱的时候。

    生意刚有点起色的回族兄弟王作林,搂着这两个可怜的孩子说:“有你们四爸在,你们就放心吧。”从此,王作林每月按时给两个孩子寄去生活费,并把每年的学费早早交给孩子们,他还经常打电话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

    阿尼帕的大女儿卡丽曼正在资助一个牧区的女学生,而她与丈夫的收入每月加起来刚过2000元。

    从小吃阿尼帕的奶长大的侄女热孜万古丽是青河县希望小学的教师。她资助了3个贫困学生,她说:“从我姑妈身上我们学会了爱,学会了帮助更困难的人。”

    去年,四川汶川地震后,阿尼帕夫妇天天在家看电视,她们从不多的收入中拿出1000元,捐给了灾区。阿尼帕找到县上民政部门的领导说:“我们现在生活不知比过去好了多少倍,我愿意再收养10个孤儿。”

    在阿尼帕老人的感召下,全县有10多个家庭向民政部门提出收养地震孤儿。牧民们还赶着牛羊来县城捐款。在这个贫困县,各族人民向地震灾区捐款130多万元。

    在这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看着子女们争相给母亲阿尼帕敬献礼品的场面,听着孙子辈的各族儿童用他们稚嫩的歌喉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欢歌、笑语在这个幸福的大家庭里荡漾。

    记者走出这个大家庭很远了,孩子们齐唱的哈萨克民歌《母亲》的歌声还在县城的上空回荡。“我在很远的地方想着您,不管是在天涯海角,忘不了呀我的母亲……”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13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