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5日
星期
被困矿工顽强求生 地面救援从未放弃

604小时生存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本报记者 雷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15    [打印] [关闭]
    今天,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通报:贵州省晴隆县新桥煤矿透水事故3名获救矿工生命体征平稳,神智清楚,但身体仍然十分虚弱。

    7月12日中午11时28分,晴隆“6·17”新桥煤矿透水事故救援队找到3名幸存矿工并成功救出。3人被困井下超过25天、长达604小时,远远超出了人类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这三位名叫王圈杰、王矿委和赵卫星的河南汝阳籍矿工,靠煤井巷道中的少量污水和互相鼓励、支撑终于等到了救援人员的到来。而地面救援队伍在超过人类生存极限期后仍不放弃,连续25天不间断施救,令这个创造了生命奇迹的故事感人至深。

    抢险救援遇到很大困难却并未放弃

    6月17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发生一起煤矿透水事故,16人被困井下。

    根据事故发生一周后国家安监总局作出的通报,主要原因是矿方未开展水文调查工作,对矿井周边小窑积水情况不清,同时,未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探放水,在透水预兆十分明显的情况下,仍盲目组织施工,最终引发透水事故。

    事故发生后,矿主没有及时上报,并撕毁了下井人员名单,使救援行动延误了20多个小时。

    直到18日凌晨4时,在群众举报下,有关部门才核实了这起性质十分恶劣的瞒报事故,并立即在邻近县区的煤矿组织了500多名有经验的救援人员,日夜奋战。

    从6月18日至今一直在事故现场指挥抢险救援的黔西南州政府副秘书长陈晴说,抢险工作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一是新桥煤矿是一个技改煤矿,各类系统复杂、设计不规范。事故发生后,矿工、机电工等工作人员都逃离了现场,外来救援人员对该煤矿不熟悉,救援受到了阻碍。

    二是井下供电系统脆弱,巷道狭窄,大功率水泵无法安装,排风系统不完善,瓦斯浓度经常超标。

    更糟糕的是,时值雨季,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内下了6场50毫米以上的大雨,还常伴随着雷电,影响了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大雨每小时渗透入井下的水超过10立方米,给排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据记者了解,新桥煤矿的最低点为海拔628米,透水事故后,井下积水一直淹到海拔668米。直到6月30日,十几台日夜运转的泵机才将井下积水全部抽干,总排水量达到1.1万立方米。

    此外,24小时不间断、3班倒的抢险人员还疏通了500多米巷道,清除了七八千立方米的淤煤、淤泥和杂物。

    但在这期间,除了事故发生后第九天找到一具矿工遗体外,救援人员一无所获。

    尽管如此,抢险指挥部没有放弃任何希望,在200多人的救援队伍一刻不停在地下搜救的同时,20多名医生在地面上坚守岗位,时刻待命。医疗预案充分考虑了仍有矿工生还的可能性——从指挥部接到报告,到3名获救矿工安全升井只有五六分钟,医疗人员便已带着药品和器械赶到井口,为抢救生命赢得了时间。

    他的手腕很细,身上瘦成皮包骨了

    7月12日早上8时,隆昌煤矿安全矿长李兴维带着一支27人的救援小分队下了井。新桥煤矿出事后,他们被抽调过来参与抢险救援。

    这位有十多年矿山救护经验的重庆籍矿工说,这天的任务与前些天一样,就是清理淤煤、不断地掘进、探索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

    由于长期被水浸蚀,巷道内随时可能发生冒顶,救援队员必须一边挖,一边用木料和木板搭建梯形棚作为支撑,行进十分缓慢。

    在挖开了一条10余米的通道后,李兴维发现前面豁然开朗,一段长20多米的巷道没有煤块挡道,底板被水冲得光滑。

    他便一边用矿灯往上照,一边喊:“上面有没有人?”

    一道灯光射下来。

    “有活的!”李兴维十分惊喜,觉得脑袋一阵发热。

    “我就喊,‘上面的人不要慌,也不要走动,我们是专门来救你们的!’但是听不到回音,只有微弱的灯光在巷道上晃动。”李兴维说。

    他马上转头叫身后的同伴往回传话通知,自己试着向灯光靠近。

    这是一段倾斜度约为30度的狭窄巷道,底板被冲刷得很光滑,两边的支护都坏了,李兴维只能用双手抠住底板往上爬。在他的身后,八九个救援人员跟了上来。

    几分钟后,他看到了3个挨在一起的矿工,半躺半靠在巷道上,其中个子比较小的一人手里拿着仍然点亮的矿灯,精神状态看上去比另两人好一些。

    “我问,你们这儿有几个人?他说,有3个。我再问,还有没有其他人?他说没有。我又问家是哪里的,他回答说是河南的。”李兴维回忆,虽然声音微弱,但这位叫王圈杰的矿工思维仍然清晰。

    他俯下身来将王圈杰背在背上。“他的手腕很细,身上瘦成皮包骨了。”救援队员屠定平和吴贵程也各背上一人,开始往回走。

    地面打滑,救援队员五个一组扶住他们和背上的获救者,小心翼翼地走完了这段几百米的巷道。

    升井之前,李兴维给地面打了个电话,叫医疗人员到井口待命。这时是中午11时28分,晴隆县煤炭局副局长袁洪正值守电话,当他大喊着将这个消息告诉其他人时,“地面沸腾了”。

    25天里,只喝了些地表岩壁的渗水

    将3名获救矿工移交给医疗人员后,所有的救援人员都累得站都站不住,衣服都湿透了。李兴维说,自己从事矿山救护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生命力这么顽强的人。

    陈晴分析说,能够在透水事故发生后临危不乱,生存下来,并坚持600多小时最终等到救援人员,与3名矿工的丰富经验密不可分。

    陈晴说,井下巷道大致成V字形,事故发生时,3人正与另一名瓦斯检测员在第三平巷处作业,这是主巷道地势较高处的一个向上延伸的小巷道。当水从巷道壁涌出时,瓦斯检测员往下跑,想从主巷道逃出井口,3人没能拦住,至今这名瓦检员仍未找到。

    “因为水总是往下走的,发生透水事故一定要往上走。十多年的经验救了他们一命。”李兴维说。

    事后估算,在3人被困的第三平巷与运输上山巷道连接处海拔约673米,而井下积水最高点为668米。

    第三平巷上方有一些废弃小煤窑的巷道,被水冲刷后,能够透进一些微弱的空气。另外,尽管巷道中的瓦斯浓度接近3%,但由于瓦斯比空气轻,而他们十分有经验地躺在地上,因此并未窒息或中毒。

    在长达25天的黑暗中,3人只喝了一些地表岩壁的渗水,王圈杰吃了两天架棚子木料的树皮,因为感觉胃疼得厉害,便放弃了。

    后经推断,他们在井下饮用的地表渗透水中含有大量电解质,这可能是维持生命至今的关键因素。

    陈晴说,3人在井下的互助互救以及相信自己终会获救的信念十分重要,在后期王矿委和赵卫星体力不支的情况下,身体素质较好的王圈杰还给二人找水喂水,鼓励他们坚持。

    一个细节证明了他们强烈的求生愿望:一般矿灯中的电只能维持8小时左右,而在井下20多天,矿灯中的电竟然没有被浪费,直到最后发出求救的信号。

    经过医学专家诊断,由于基本上靠消耗肌肉支撑生命,3人的皮下脂肪几乎耗尽。

    今天,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通报说,禁食25天导致3人肌肉萎缩,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一定程度障碍、全身器官功能比较衰竭的情况。特别是胃肠道黏膜细胞已经萎缩,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肠动力出现障碍,肠黏膜的免疫和屏障功能受到影响。

    昨天,医护人员曾试图给3人喂食婴儿奶粉,但他们出现了呕吐。目前,3名矿工已适当进食骨头汤和菜汁,眼睛也于今日上午开始透光适应。但医院仍担心可能出现病情反复和院内感染,连家属探视都被谢绝。

    3人获救的奇迹也令剩下的12名失踪矿工的家属们重新燃起了希望。事故现场的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一刻也没有延缓。

    本报贵阳7月14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