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痛摘副校长博士帽
至于黄庆所担任的“副校长”职务,陈春阳表示,由于黄庆是“部(教育部)管干部”,其行政职务是否调整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有结果。
7月14日,《成都商报》报道了黄庆此前公开发表的两篇署名论文涉嫌抄袭或过度引用。报道说,2007年就有人在网上举报黄庆的署名论文涉嫌抄袭,但两年过去了,学校依然没有公布结论。
报道指出,《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9期上的论文《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粗糙集灰色聚类评价》(署名依次是袁智敏、黄庆、汪江洪,黄庆系第二署名作者),涉嫌抄袭钟波等人发表在《重庆大学学报》2002年第7期上的论文《组合预测中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权值确定方法》。
此外,《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6月刊中,黄庆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新世纪管理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涉嫌严重抄袭成思危等人的论文。
参加新闻通气会的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范平志特别指出,学校早在媒体报道前,就已经对黄庆博士学位论文涉嫌抄袭事件处理完毕。
博士学位论文才是最大的问题
黄庆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据西南交通大学官方网站的资料显示,黄庆是该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兰州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西南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
西南交大一位博士研究生找到这些论文进行了比较。他发现,在《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粗糙集灰色聚类评价》论文的第三部分:粗糙灰色聚类法的原理及计算步骤,“这是支撑其论文的核心计算方法,结果其核心内容跟别人的一模一样,单这一点就可确认他是抄袭”。
这位学工科的博士生还说,黄庆他们的论文,很多部分的文字基本上也是照搬人家的段落,只是在行文上有所改动,他们大部分的抄袭属于“基本逐字复制,或者故意改写其他作者论文中的一部分”。
他感叹,论文《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粗糙集灰色聚类评价》,居然连参考文献都没有,这样的学术论文实在让人感到意外。
更令人意外的是,今天宣布的处理结果,是依据黄庆的博士学位论文作出的,而并非此前媒体揭露的那两篇论文。
兼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的范平志教授今天表示,媒体报道的那两篇论文不是最主要的,博士学位论文才是最大的问题。
校方并未公布黄庆的博士学位论文标题,也没有透露这篇论文的抄袭细节,但一位在校研究生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到了该论文。论文的封面上写着“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几个字,标题为《国有企业集团研究与铁路企业集团实证分析》。这份电子版的论文还显示,黄庆是西南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九六级博士研究生,于2000年12月完成博士论文。
涉嫌抄袭问题成立,且性质较为严重
陈春阳校长向媒体通报了黄庆博士学位论文调查和处理的主要过程。
他说,2007年12月,接到关于黄庆教授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涉嫌抄袭问题的匿名举报后,学校极为重视,随即责成研究生院着手调查。研究生院联系了国内外6位该学科的专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于2008年3月20日左右返回,其结论是“抄袭成立”。
2008年4月,学校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学术道德委员会,并制定颁布了《西南交通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在此期间,学校收到关于黄庆教授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涉嫌抄袭问题的7人联合署名报告,要求对此进行调查。
学校学术委员会当即责成学术道德委员会着手进行审查,正当拟启动此项工作时,“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学校投入了紧张的抗震救灾工作,致使此项工作推迟。
2008年11月,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重新启动对黄庆教授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涉嫌抄袭问题的审查工作,随后依据《西南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和《西南交通大学学术道德规范》的规定,提出了定性结论建议:关于黄庆教授博士论文第四章涉嫌抄袭问题成立,且性质较为严重。
随后,学术委员会安排委员到指定地点查阅了全部举报材料、申诉材料和专家的评审意见(专家的评审意见全部作了匿名处理)。
2009年6月6日下午,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春阳教授主持召开了学校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这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就“是否同意学术道德委员会关于黄庆教授博士学位论文涉嫌抄袭问题定性建议”进行了表决。
陈春阳透露,本次会议除两名委员请假外,到会委员29人,参与投票的委员25人(当事双方3位委员和另外1名委员未参与投票),符合法定人数。
投票表决结果是:同意学术道德委员会提出的关于黄庆教授博士论文第四章涉嫌抄袭问题成立、且性质较为严重的定性结论。会议当场宣布了表决结果。
2009年7月10日下午,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九届六次会议决定,取消黄庆教授博士学位,撤销研究生导师资格,并将处理结果上报国务院学位办备案。
今天下午4点半,西南交大召开了学术工作相关情况通报会,全校中层干部和全体研究生导师参加会议,黄庆本人也参加了会议。
黄庆被取消博士学位和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消息传出后,在西南交大引起较大震动。一位研究生说,西南交大是百年老校,学风历来严谨,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就应该像这样进行严厉处罚。
本报成都7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