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6日
星期

坚挺的饭局让中国餐饮业无惧金融危机

去年中国餐饮业零售额达15404亿元,同比增长24.7%,这种两位数的增长已持续18年
黄冲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16    [打印] [关闭]
    “吃”已经成了一项巨大的产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烹饪协会6月19日联合发表的《餐饮蓝皮书》中称,去年中国人平均每人在外就餐消费1158.5元,首次突破千元大关。全年零售额达到15404亿元,同比增长24.7%。中国餐饮业已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势上升的一个显著行业。

    而同为“美食大国”的法国,餐饮业却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严重。法国餐饮业第二大工会在今年4月发表公报说,2009年第一季度法国众多餐饮企业营业额降幅超过10%。公报认为,由于需要节省开支,人们不得不减少外出就餐次数,导致法国餐馆客流量减少。其中法式传统餐厅,尤其是高级法式传统餐厅,营业额下降最为严重。

    尽管现在全世界的投资机构都在缩减项目,中国餐饮业却依然被看好。中国烹饪协会2009年发展报告显示,2008年至今,风险投资与股民投入餐饮业的资金,据不完全统计已超过15亿元。

    何以中国餐饮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风景独好,尚缺乏专家分析。不过,2008年年底前程无忧网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裁员危机,一些国内白领发现,“请恋人不如请老板吃饭”,超过60%的人希望能通过与老板套套近乎躲避裁员风,其中23%的个人或团队准备或已经在规划与老板吃饭之事。

    有热心网友还提供了一份“点菜攻略”:老板失眠,禁忌辛辣和烧烤;老板肠胃不佳,避免煎、炸、爆食物;老板脱发,那就少点肝啊、肉的……

    与网上流传的已形成完整理论的“饭桌攻略”相比,这份“攻略”只是小菜一碟。那些动辄洋洋洒洒数万字的理论包括:如何发出邀请,如何安排座次,如何点菜,如何寒暄,如何敬酒,如何喝酒,如何付账……让人不得不感叹:这里面也有大学问啊。

    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种“学问”,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表达友情非要以请客喝酒的方式,甚至不惜自伤身体?为什么要浪费那么多时间在饭桌上?吃饭就是吃饭,为什么要那么复杂?

    这些人不理解的是,大部分时候,“吃”是具有社会功能的,它是一种具有亲和力的社交方式,而且不同饭局还会有不同的规则。有人认为,学习并掌握这些规则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

    2006年零点调查公司曾发布一份《中国居民沟通指数》,该报告显示,“饭局社交”仍是中国人最为普及的社交方式,选择“聚餐”这种社交方式的人达到46%,比排在第二的“体育活动”整整高出33个百分点。

    小事小吃,大事大吃。人这一生,有无数饭局早就在排队等你:满月要喝满月酒,考上大学会有谢师宴;第一次见面的男女要通过吃饭缓解尴尬,升官进爵更要欣然享受下属“夸官”;办喜事不能不大吃大喝,办丧事更得摆上几桌;就算是失恋了、被炒鱿鱼了,最大的安慰也是:“走,喝酒去!”

    吃,联系着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人们种种强烈心态都会通过“大吃一顿”来宣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记忆深刻。

    中国传统的价值精神在饭桌上更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人将饭桌文化总结为“礼”、“孝”、“德”、“教”。其核心就是“礼”,讲究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坐席的方向、餐具的排列、上菜的次序、菜品的象征种种都体现着“礼”的精神。

    不懂得饭桌礼仪,也许就会办不好事儿,甚至找不到“饭碗”。中新网曾报道,一些大学生求职面试都被安排到了饭桌上。浙江一家企业在招聘秘书岗位时就是这样做的,这家企业表示,借助饭局会直接考察出考生的沟通能力、调节气氛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钱钟书就曾说,吃饭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把饭给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

    但饭局的意义太丰富,吃起来也就不那么享受了。从饭局出来的人,要么吃撑或大醉,要么就是回家再煮泡面。所以,虽然名义是吃,但意义却不是饭。

    不过,也不要以为,在外就餐全是公款消费。央视国际一项调查显示,比起“谈公事”的饭局,更多人(62%)参加聚餐的最主要目的,还是“和老朋友联络感情”,这就少不得自己埋单了。

    一位网友说:“昨天我在家里准备菜,请了5位同事来家里各展厨技,很成功,感觉更有乐趣,同事之间的距离也更近了!”朋友、同学聚会等饭局,被公认为是最温馨有趣,也最乐意参与的饭局。有人说这是因为这样的饭局目的更单纯。当然没准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花的基本都是自己的钱,才会吃得如此节制、轻松。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