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6日
星期

影视剧掀起方言热 58.2%的人认为东北话最火

52.2%的人认为方言契合了普通人的故乡情怀,
42.4%的人认同方言的活跃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地域多样性
本报记者 王聪聪 实习生 史小宁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16    [打印] [关闭]
    “晴空一声霹雳响,《顺溜》火了三营长。”这是网友改编自《我的兄弟叫顺溜》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据说该剧创下了今年央视黄金档收视率之最。7月14日,扮演顺溜的王宝强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认同三营长的方言“很出彩”,“其实我说的也是不太地道的河北家乡话,带一点乡音对我塑造角色有帮助,但也得分角色。”

    近年来不少热播的影视剧中,加进了方言元素,公众喜欢哪些呢?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新闻社区,对555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6.9%的人首选《武林外传》,36.0%的人爱看《疯狂的石头》,34.9%的人喜欢《我的兄弟叫顺溜》。其他公众喜爱的影视剧还有:《乡村爱情》(18.5%)、《士兵突击》(13.5%)、《我的团长我的团》(12.2%)、《杨光的快乐生活》(12.2%)、《大生活》(10.4%)、《高兴》(4.4%)等。也有8.5%的人表示不喜欢电视剧中带着方言。

    讲方言的影视剧为何近年火起来

    “《立春》怎么没上榜呢?”北京易中创业科技有限公司职员史真真,最喜欢的影视剧人物是说着包头话的王彩玲,那个一心追求歌剧梦想的音乐老师。“她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把我给震了。如果她说一口非常标准的普通话,出不了那种强烈的对比。其实我们很多年轻人都是从小城镇来到大城市的,追求自己的梦想。她就是我们的缩影。”

    北京市某广告公司职员聂雪纬说,平时工作压力太大了,一回家就想看点轻松、幽默的东西。“带点儿方言的影视剧一般都挺搞笑的,最经典的当然是《疯狂的石头》,我看了不下5遍,国内方言剧演员男一号非郭涛莫属。”

    7月12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联系上演员郭涛,虽然电影《高兴》在今年年初就上映了,《疯狂的石头》也已经完成3年多,但谈起拍戏经历,他依然兴奋:“拍‘石头’时,我们设想什么话都可以说,就是不说普通话。我试了很多方言,但是在重庆拍不说重庆话,总感觉接不上地气儿,我一咬牙苦练呗。”凭着搞话剧的台词功底,郭涛花了20天时间,学会了重庆话,“一下子把人物的感觉也带出来了,挺神奇的。”

    找到了用方言诠释角色的感觉,郭涛说拍《高兴》就驾轻就熟了。“我是在陕西长大的,但第一次看贾平凹小说时,觉得不是很顺畅。但当我用陕西话念出来,就觉得特别顺,特别生动。我相信,贾老师也是用方言的直感和质感进行文字创作的。到后来,我都可以用方言创作‘刘高兴’这个角色了,老琢磨他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让他更符合小人物的喜乐人生,非常爽。”

    调查显示,62.0%的人认为,影视剧人物说方言更加真实、草根,贴近普通市民生活;35.2%的人表示影视剧开始更关注市民生活的参差多态;34.5%的人说方言表达更传神,打破了过去普通话一枝独秀的状况。

    “一窝蜂地用方言,观众就会厌倦”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说,在影视剧中加入方言对表现时代氛围和塑造人物,确实有一定促进作用,有时还会增加一些喜剧效果,让人物更生活化。

    调查中,45.0%的人认为,方言凸显了地方文化特色,能激起人们极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4.7%的人说方言强化了人物性格塑造。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秦俊香则认为,影视剧主创在剧中加入方言,主要是为了吸引观众,找一种标新立异的感觉。但是,方言影视剧的局限性很大,比如《刘老根》,北方人看着挺乐呵,央视索福瑞的调查却显示其在南方省市的收视率很低,他们欣赏不了东北话里的幽默;《外地媳妇本地郎》在广东省大受欢迎,但北方观众也反应平平。

    “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用方言表达,不能为方言而方言。”尹鸿强调,有些作品戏剧冲突很强,不用方言不会对作品有影响,比如电视剧《闯关东》、《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没用方言,收视率也很高,“从受众普及面的角度来说,还是要提倡普通话。当影视剧一窝蜂地用方言,观众就会厌倦。”

    调查显示,33.0%的人认为影视剧中的方言只是“调味品”,赢得观众最重要的还是影视剧质量;23.0%的人表示,不能为了玩噱头,把方言生硬地植入影视剧中。

    超半数人感觉当下东北话最火

    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研究员魏军几乎一放假就把《士兵突击》“突击”一遍,有个地方他觉得挺有意思。许三多刚进部队时说河北话,但后来到了老A(特种兵大队——编者注),不知不觉就说普通话了。“我感觉挺自然的,一个人慢慢成长的时候,也许都不自觉,但通过语言就表现出来了。我现在一回家,亲戚也都说我的家乡话变调儿了。”

    调查中,49.3%的人表示“经常”说方言;36.5%的人回家或者遇见老乡时才说方言;只有14.2%的人“基本不说”方言。

    史真真和同事近来每到午餐时,便聚在一起讨论电视节目里的台词——“你说的一点儿都对”,“傲得像个飞机”,说得最多的还是“小沈阳”那句“这个可以有”。史真真前一阵儿看了《大生活》,听着好男人柳东时不时冒出来的几句四川话,很是过瘾。“他口中的四川话有种大无畏的气魄,也许这就是四川人的性格吧,乐观、坚强,仿佛从来不犯愁。”

    公众觉得当下哪些方言最火?调查中,58.2%的人首选东北话,四川话以44.8%的支持率排名第二,23.0%的人选择了粤语,排第三。接下来还有陕西话(16.4%)、河南话(14.8%)、山东话(10.4%)、天津话(10.3%)、湖北话(8.3%)、上海话(7.1%)、唐山话(5.1%)等。

    尹鸿认为,方言是我国文化多样性、差异性的体现。但目前大多数影视作品中的方言经过改良,已不是纯粹的方言了,“是普通话化的方言或者方言化的普通话”。

    郭涛觉得,年轻人是当下热播影视剧最主要的消费人群。他们会有选择性地看片子,对方言剧肯定会有渴望,因为他们兼有着乡土情怀和对陌生地域的好奇。

    一部《疯狂的石头》,让人们感受到了西南文化的独特韵味。郭涛暗自下了一个决心:“我想把各个地域各个语系的方言通过自己的角色展示出来。这也需要题材来碰,其实哪怕只有一些有情趣的台词,甚至只有一点方言的尾音,都能够为角色添点彩,也会对地方文化的传播有一定好处。”

    调查中,52.2%的人认为方言契合了普通人的故乡情怀;42.4%的人认同方言的活跃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地域多样性;30.6%的人认为,方言流行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18.5%的人表示方言的流行程度体现了各地方经济、文化的竞争力。

    制图:杨大昕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