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6日
星期

“大安汽”重组猜想:奇瑞吃掉江淮?

本报记者 黄少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16    [打印] [关闭]
    在国内众多车企重组传闻中,奇瑞与江淮的重组是最无悬念的。作为同属安徽省国资委旗下的两家企业,奇瑞和江淮的合作基本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然而,谁整合谁,如何重组,却依然充满悬念。

    今年5月12日,安徽省公布了《安徽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按照规划,力推奇瑞、江淮、华菱、昌河和扬子等省内汽车企业,在市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联合重组,力争形成一个产能百万辆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打造2~4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集团、5~7个汽车产业集群。至此,“大安汽”计划再次浮出水面,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规划一经公布,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江淮汽车A股股价飙升,从4.89元涨至5.85元,两周内涨幅高达20%。然而,江淮并不买账,6月2日,对闹得沸沸扬扬的重组传闻,江淮汽车发布了一则澄清公告。公告称,“经核查,公司暂无该报道中所称与奇瑞汽车的重组方案”、“鉴于公司及控股股东均为国有控股企业,目前尚无法预知未来三个月是否会发生相关重组行为”。

    这则被业界戏称为“澄而不清”的公告,反而增加了大家对于重组的猜想。一直以来均表示不反对重组的江淮汽车,为什么这个时候会突然发布这样一则“怨气颇重”的公告?答案很快就水落石出:公告发布第二天,奇瑞汽车向华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出售了20%股权,引入资金29亿元。业界普遍认为,奇瑞并“不差钱”,此次融资的目的是为提高自己的净资产,在“大安汽”整合中占据主动。

    江淮也不示弱。很快就有媒体报道,江淮汽车也频繁地跟一些券商接触,并连续几次组织他们联合调研。显然,这与奇瑞最近售股融资的举措异曲同工。在安徽省政府“大一统”的汽车重组战略背景下,双方此举无疑会促使整合速度的加速,但同时双方的火药味也渐浓。

    势均力敌,这是奇瑞和江淮重组的难点。从数据看,2008年,奇瑞汽车的销售收入为187亿元,而江淮汽车的销售收入则为183亿元,双方旗鼓相当。但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无论是从受重视程度还是知名度、影响力,奇瑞整合江淮的可能性都更大。更何况,在振兴规划中,政府宣布“四大四小”名单,作为“四小”之一的奇瑞,被鼓励实施区域兼并重组。在这种情况下,江淮汽车的意愿,也就成了决定双方能否最终合作的根本。

    早在今年两会期间,江淮董事长左延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明确表态:“江淮举双手支持国家的兼并重组政策,但怎么重组,怎么实现资源配置和效率的最大化,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他认为,合作重组应该是多样化的,要遵从市场规律,“不要一开始就限定谁整合谁,而应该是谁做得好就支持谁,不要暗示,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效果。”

    左延安提出非常理想化的规划:双方可以选择在产品上合作,一个生产线上同时生产两个品牌,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比如标致和雪铁龙之间的合作就是这种模式;其次是业务整合,由强势业务收购或整合弱势业务,比如,奇瑞整合江淮的轿车业务,江淮整合奇瑞的商用车业务。“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的资产重组是最糟糕的模式,国际国内都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比如戴姆勒和克莱斯勒的重组,上汽收购双龙等,全是两败俱伤。”

    左延安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了。提出自己的方案后,江淮相当于把“球”踢给了奇瑞和安徽省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安徽省政府也一直比较谨慎。尽管重组的大方向早于2002年就基本确定,却迟迟未有动作。2006年,因江淮汽车急需轿车目录,安徽省曾出台一份方案,即江淮把部分股份折价转让给奇瑞,江淮轿车项目获准使用奇瑞的汽车目录。与此同时,江淮获得奇瑞汽车部分股份,成为奇瑞汽车上市的发起人之一。然而,随着江淮轿车目录顺利获批,这一方案随之搁浅。

    “当时,‘大安汽’的构思就已成形。”近日,安徽省发改委官员表态,“重组主要还是看双方的意愿,政府不会强力推进。”业内人士分析,从目前情况看,“大安汽”最可能的方案是旗下企业相互持股,甚至相互兼任高管。但这种“有名无实”的整合根本没有意义,就连安徽省政府官员都质疑:“谁能保证两家销售收入近两百亿元的公司,重组之后依然能够达到近四百亿元的收入?”

    显然,“上南合作”的模式是奇瑞与江淮重组唯一可行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江淮汽车“教父”级人物,1949年出生的左延安已近退休年龄,尽管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实力派人物,但除了左延安,江淮你还认识谁?如果左延安在任期间双方重组事宜还无法取得进展的话,在“后左延安时代”,又有谁能代表江淮的意愿呢?届时,如果还要重组,江淮被奇瑞吃掉的变数将无限加大。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