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7日
星期
著名高校知名学者的暑期班不敌高考培训班

高中生为何不买北大教授的账

实习生 朱娟娟 本报记者 雷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17    [打印] [关闭]
    7月13日,北京大学理科2号楼9层,一间由会议室临时改成的教室里,物理学院天体物理专业的徐仁新教授打开精心制作的PPT文件,开始上“天文学”。

    连续两个小时的课程,徐教授一直声音洪亮。可是台下,只有稀稀拉拉坐着的十几个高中生。

    国内首个大学开办的中学生暑期课就此拉开序幕。

    听大学教授讲《背影》,深层解析汶川大地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北京大学暑期学校今年首次开办中学班,所开课程刻意与高考科目保持了距离,期待能把中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到大学的课堂中来。

    为了这一开创性项目,北京大学准备了一年多。授课教师中,有3次被北大学生评选为“十佳教师”的丘维生教授,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等人。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北京18万中学生中,报名者寥寥。

    “地震学只有一个人报名”

    北大今年暑期为北京在校高中生共开设7门课程,包括“数学的思维方式”、“现代天文学”、“地震学”、“过去的生命”、“文学名篇选读”、“数字化与智能化世界”、“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

    北京大学暑期学校网站上有着这样的介绍,中学生课程旨在扩展中学生视野,培养中学生学术兴趣,同时配合北京市中学教改,促进大学和中学的交流。授课对象主要针对北京地区中学生(高中生)。

    北大对中学生开设的课程进行了精心设计。在定下这7门课之前,北京大学教务部还专门组织教授和专家到中学做调研,与中学老师进行了详细探讨。

    开课标准同样令人瞩目:要有一批教学名师、知名学者来给学生上课。与此同时,要选择中学无法开设、学生很难接触到的课程,决不开设与高考有关的课程。

    在前期的宣传中,对于课程形式也充分考虑了“90后”的特点,“采用课堂讲授、演示、讨论等多种方式,互动环节较多”。比如在“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缤纷世界”课程中,还开设了“蜘蛛侠是怎样练成的”、“变形金刚与形变动画”等内容,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

    “定计划,定目标,找老师,总共历时一年多!”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早在今年年初,北京大学教务部就向包括26所示范中学在内的众多北京中学发出了招生信函。

    “这些课程会受到中学生的欢迎吗?”报名伊始,举办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此很乐观:“对课程的吸引力,我们毫不担心。”

    举办方称,“目前北京市高中正在推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按照必修课统一安排、选修课自主选择的基本思路来构建新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这就为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提供了渠道。中学生最缺乏的是学术视野和思维能力,大学可以弥补中学这一薄弱环节,引领中学生用新的视角看世界。”

    然而,一系列精心准备后的收获却让人意外。

    北大教务部给出的数据显示,参加这次选修课项目的中学生总共180多人,其中“中国文学名篇选读和数学的思维方式”两门,分别为101人、35人,是选课人数最多的;“现代天文学”、“过去的生命”等与高考无关的课程,选修的学生均只有10多人。而地震学因为只有1人报名,最终不得不停开。

    这一结果,让北大教务部蒋晓涛老师有些无奈。他告诉记者,地震学在北大其实是最受本科生欢迎的选修课之一,课程内容有意思,老师讲得更是不错。

    “高考,锁住好奇心的铁笼?”

    为了解学生基本情况,课前,徐仁新教授曾特意发放了自己制作的调查卡片。卡片上,除了个人基本信息,还有“选报这门课的理由”、“最关心的天文问题”、“未来理想”等选项。

    来自石油附中的于罛涵,在选报理由一栏填写的是“热爱神秘而伟大的宇宙”,他最关心的天文问题是黑洞、外星生命探索。

    在未来理想一栏,有的学生写的是当一名生物学家,有的是飞行员,有的是物理学家,还有一个写的是科幻作家。

    “人有点少。”面对记者,徐教授无奈地笑笑,“一开始,来报名的只有9个,后来慢慢有了12个,到最后才是15个。”

    对招生可能遇冷的局面,北大先期已有感觉。

    卢晓东教授介绍,报名期间的随机调查就发现,家长最集中的问题是:参加暑期课程是否对提高高考成绩有帮助。当得知课程不为高考服务时,不少学生家长表示失望。

    北大教务部老师就此分析,报名不热的原因有三:首先是暑期学校的时间与社会上的高考辅导班冲突,在高考指挥棒下,很多家长替孩子做出了读辅导班的选择;第二是暑假期间很多学校有活动安排,比如演练国庆庆典等,导致学生分身乏术;第三则是北大第一年开设这样的中学生项目,很多家长并不知情,或持观望态度。

    因为课程与高考不挂钩,这个融汇了中国最著名高校知名学者的暑期班最终敌不过更有针对性的高考培训班。

    “高考才是当前主要矛盾!”记者在街头的随机采访中,一些家长明确表示更愿意送孩子上辅导班。

    很多人的观点惊人相似:暑期班学的东西很有意思,孩子也容易喜欢。但完全可以在入读大学后,凭孩子的兴趣去学习,有很多机会去弥补,但是高考却没有机会也花不起成本再来一次。

    “现在的孩子,许多都被应试教育弄得有些功利了,学习也不是出于兴趣,孩子的兴趣,都被扼杀了。”徐仁新教授举了个例子,前不久有个学生给他写邮件,觉得他给自己的专业课分数太低,影响他出国。这让徐教授颇为痛心,“学习似乎变了味儿!”

    “现在多数人对成功的界定与认知,是有偏颇的。大家似乎都觉得,分数高,考个好大学,将来拿高工资就是成功。使得孩子们的天性与兴趣,都被无情地扼杀了,这实际上是对教育本质的误解,是对人性的不尊重。”徐教授说,“每个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长处与兴趣所在,而人只有做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工作,才会感觉到由衷的幸福。”

    卢晓东教授为此专门撰文指出,“我们会发现高考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决定着今天所有生而处于这个机制之中的个人学习生活,这些人包括我们的中学生和小学生,包括家长、中小学教师和各级教育管理者,命运的裁决似乎正在使高考成为中国少年和中华民族好奇心和创造力的铁笼。”

    在文章的结尾,卢晓东提出疑问:“我们能打破这个铁笼吗?”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