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0日
星期

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有新的更大发展

——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负责同志答记者问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20    [打印] [关闭]
    7月19日上午,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为此,新华社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负责同志。

    问:请您谈谈成立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的重要意义。

    答: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迅速、广受欢迎,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迎接和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中,志愿服务都发挥了突出作用。志愿服务是公益服务,必须有相应的经费支持和完善的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经费投入不足、社会捐助渠道窄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去年10月,中央文明委制定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提出,要加大志愿服务的经费投入,为人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基本保障,并要求“成立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设在中央文明办”。

    成立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是从精神文明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一个重大举措,有助于形成多渠道、社会化的筹资机制,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对于加强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必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问: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的基本情况。

    答: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是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面向公众募捐的地域范围是中国以及许可本基金会募捐的国家和地区。基金会的业务主管单位是中共中央宣传部,设在中央文明办。

    基金会的宗旨是,大力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支持和推动志愿服务活动,为人们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搭建平台,引导人们多做好事、增长好心、争当好人,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基金会的业务范围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资助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组织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奖励为志愿服务作出突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开展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外友好团体和人士,以及国际组织、基金组织的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加强相互合作;募集、管理和使用好本会基金。

    问: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在财产使用和管理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严格按照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和《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章程》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好基金会的财产使用和管理工作,做到科学管理、合理使用、规范运作、依法办事。

    一是严格按照《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章程》规定的宗旨和志愿服务活动的范围开展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募得资金后拟开展的活动项目和资金使用计划,公布资助项目的申请和评审程序,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提高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二是严格执行登记机关的年度检查和工作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的监督管理,接受税务、会计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税务监督和会计监督,接受捐赠人和社会公众的查询和监督。

    三是严格控制基金会的办公支出,把资金最大限度地用在支持和推动志愿服务活动上,树立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良好社会形象。

    问: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近期有哪些方面重点工作?

    答:成立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的目的是,建立多渠道、社会化的筹资机制,通过募集社会资金来支持和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我们将紧紧抓住基金募集和开展活动这两个环节,扎实有效地做好工作。

    一是大力开展基金募集工作。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刚刚成立,尤其要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我们将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沟通,积极鼓励和动员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为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捐赠,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事业。

    二是着力推动志愿服务活动。这是基金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将资助开展“百万空巢老人关爱行动”,以社区为依托,组织志愿者特别是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志愿者,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促进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汉语,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将资助开展“万名双语教师志愿援疆行动”,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校为依托,招募身体健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离退休教师作为志愿者,到中小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汉语水平。

    同时,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将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从人民群众愿望出发,精心设计、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健康发展。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