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0日
星期

永远的“红色之都”

——共和国摇篮瑞金走笔
新华社记者 陈建华 林艳兴 赵菁菁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20    [打印] [关闭]

    红色,是这片土地炫目的符号。

    红色,是这座小城永远的图腾。

    红色的土地,红色的建筑,红色的星徽,还有大街小巷飘扬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无不辉映着她昨天的历史和今天的光荣。

    在共和国六十华诞的日子里,我们走进了共和国摇篮——瑞金,一座被赤色浸润血脉深处的红色故都。

    谢家祠堂:“红色中国”的建政传奇

    坐落在瑞金市叶坪乡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芳草如茵,历史的印迹曾在这里书写了浓重的一笔。驻足聆今,70多年前的那一幕仿佛又在眼前浮现——

    1931年11月7日,位于瑞金城东6公里的叶坪村张灯结彩,人山人海。这座古樟掩映的村庄,也因为这一天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

    这一天,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叶坪村谢家祠堂隆重召开。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随后选举产生了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会议结束后,谢氏宗祠被木板隔成了15个房间,作为会上成立的外交、军事、土地、内务、财政、教育、司法、劳动、工农检察9个部和国家政治保卫局的办公室。

    从此,瑞金这个闽、赣交界处的小县改名“瑞京”,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第一个红色都城。

    从此,瑞金见证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个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形式的建设过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学会治国安邦艺术宝贵的尝试,见证了18年后建立新中国的那次气势恢弘的伟大预演。

    建政之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印发货币,颁布宪法、劳动法等法律,发展苏区经济、创办社会事业,指挥全国苏区工作。瑞金市党史专家刘良说,临时中央政府是中国共产党最初的执政尝试,“九部一局”的架构是共和国国家机构设置的雏形。党在中央苏区的实践,为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工农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政府随之转移,不久后瑞金沦陷。

    “上海建党,开天辟地;南昌建军,惊天动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国,改天换地。”瑞金人常常用这段话来表达作为红都人的光荣和骄傲。瑞金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孕育了新中国的未来。

    红井:执政理念的历史见证

    对于瑞金,人们最初的印象大都缘于一篇小学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

    当年,沙洲坝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子。1933年4月间,临时中共中央政府机关从叶坪迁到了这里。一天,毛泽东主席办完公事回来,看到乡亲们在又洗菜又洗衣服的池塘挑水吃,深感百姓用水困难。他决心帮助老百姓挖口井。毛泽东亲自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带领战士们一起挖井。几天后,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便挖好了,沙洲坝人从此吃上了干净的井水。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让新中国几代人耳熟能详。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口井为“红井”。井旁的石碑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两行大字更加醒目。

    “搭帮(多亏)毛主席,我们用水早就不愁啦!”沙洲坝的池塘边,村民刘小兰一边洗衣服一边告诉记者。虽然村里早就通上了自来水,她还是习惯在水塘里洗衣服。

    近年来,瑞金市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使全市农民喝上了干净水,住上了整洁房,用上了卫生厕,走上了平坦路。78年前,中国共产党人描绘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这幅和谐社会蓝图,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从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到天下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靠什么取得最终胜利?靠的就是共产党心中有群众,群众心向共产党!正因为根植于老百姓之中,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一个完全区别于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与一切剥削阶级掌握的旧式政权根本不同的新型人民政权才能建立起来。

    从苏维埃到新中国,关心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作风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如今,苏区作风已经发展成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

    清清红井水,折射出老百姓与共产党的鱼水深情,映照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刻哲理。逡巡在国家各部、委、办、局在这里修建的50多个旧址中间,人们寻访共和国成长、壮大的历程,也寻思党和政府70多年一脉相承的执政宗旨与治国理念。

    红军纪念塔:鲜血凝固的精神之塔

    有人说,瑞金是一部无字之书,每一次的朝拜或阅读,都能让人产生一种精神的迸发和力量的凝聚。

    在叶坪红军广场那座13米高的红军纪念塔前,我们的心灵再一次感受到这种力量。我们仿佛看到先烈青春而高昂的头颅在罪恶的子弹面前轻舞飞扬,看到他们炽热殷红的鲜血洒满共和国历史的一路征程。

    瑞金市党史专家刘良给我们讲述了拥军支前模范杨姑发的故事。1984年,他采访这位年近90岁的老人时,老人她从床头一个旧式小箱里取出两个小包裹。第一个包裹里装的是叠放整齐的5件衣服。老人说她的5个儿子都参加革命牺牲了,这些是他们牺牲前穿过的衣服;第二个包裹里是一块石头,那是国民党军攻占瑞金后炸毁了红军烈士纪念塔,杨姑发绕过看守,冒着生命危险从纪念塔废墟中捡回的。老人说,看到这块石头就像看到5个儿子、看到红军战士一样。

    瑞金到处都是像杨姑发老人这样的烈士家庭。资料记载,1934年中央苏区的一次人口普查显示当时瑞金有24万人,其中参加红军的有4.9万,牺牲的烈士中有名有姓的就达17166人。红军长征后,瑞金人民遭到敌人的疯狂报复和残杀。其中仅1934年10月到1935年1月的短短3个月,就有1万8千多人被杀害。

    除了为革命奉献了大量的英烈,瑞金还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治国理政的人才。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部级领导干部的,有140多人曾在以瑞金为首都的苏维埃共和国工作过。1955年首次授衔时,十大元帅中的9位、十位大将中的7位,以及61%的上将、59%的中将和32%的少将,都曾是战斗在各个苏区的红军指挥员。

    赣州市委党史办原副主任凌步机说:“这是党和红军的一代精英,他们既是苏维埃政权的开创者,也是新中国的奠基者。”

    “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循着用煤渣铺写的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走到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前,只见布满塔身的是一粒粒小石块。没有人能数得清塔身究竟有多少小石块,就像没有人能数得清到底有多少人为了新中国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是,我们知道,革命先烈用身躯托起的这座精神之塔,留给后人的将不仅仅是祭奠,她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去托起人民共和国的未来。

    新华社南昌7月19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