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2日
星期

海盐挤满仰望天空的人

本报记者 蒋韡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22    [打印] [关闭]

    

    7月20日,浙江海宁一照相器材商店内电话铃声不断,许多市民要求购买日全食观测镜。

    王超英摄

    日全食来了

    7月22日,本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将光临地球。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是最佳观测带,这让习惯了奔忙的人们有机会暂时停下来,仰望一下天空。

    云南天文发烧友苏泓带着一支十几辆房车和越野车组成的“香格里拉日全食天文营”,已经从昆明赶到虎跳峡。这是2009年7月20日晚上9点,短暂的晚饭过后,他们还要继续赶夜路,香格里拉才是今晚的宿营地。7月21日,他们会抵达本次看日食的目的地:海拔4100米的顶贡草原——一个在地图上查不到的小地方,那里常年气候干旱,很可能是本次日全食的最佳观测地。

    28岁的广州天文爱好者梁斌炜已经飞抵杭州。他的个人网站——日全食网20日当天点击量超过20万,这是建站以来最大的单天访问量。7月21日,他将赶到本次日全食的最佳观测地之一——浙江海宁。他把手机号、MSN等联系方式留在网上。最近一周来,已有上百人给他打电话,交流观测日全食的经验。

    北京天文馆大批科普工作者正在武汉组织“国际天文年教师培训暨日全食观测”活动。7月20日晚上9点,专家们一边指导青年教师们如何辨认星座,一边频频与散布在长江沿岸的各小组电话沟通天气信息。7月21日中午,这支“正规军”将根据最新的天气预报,决定究竟在哪里观测日全食。装载了观测设备、水、食物、GPS导航系统的车队已在武汉、合肥集结完毕,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在半天内机动500公里,赶往长江流域天气条件最好的地方进行观测。

    一批由铁杆天文爱好者组成的“游击队”,租好渔船,正在舟山群岛附近准备下海岛观测。

    几个月前,就有来自澳大利亚的团队通过旅行社预订日全食期间海盐的宾馆。两个月前,丹麦驻上海领事馆的领事专门致信海盐县县长,通报将有200多人的丹麦天文观测团来海盐看日全食,海盐方面才意识到,海盐处于本次日全食的最佳观测地。海盐南北湖景区的鹰窠顶,史书记载在阴历每年十月初一可以看见“日月同升”奇景,据天文和气象学家考证,这种奇景逢每月阴历初一都有可能出现。7月22日恰逢阴历初一,因此迅速引爆了在一天内看“日月同升”和日全食两大天文奇观的旅游热潮。海盐县旅游局局长杨克建介绍,已有1000多名外国游客云集海盐观看日全食。加上来自国内的游客,海盐的宾馆、酒店早在半个月前已经无房可订。

    一个月前,海盐县从北京天文馆购买的5万副日食观测眼镜已全部脱销。位于日偏食地区的北京,日食观测眼镜和相关天文类杂志也全部脱销。北京天文馆不得不临时抽调一些已经在外地准备观测的专家回京,参加电视直播及天文馆的接待工作。

    “日全食是我们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的最好的天象”

    根据统计,虽然日全食每隔1.5年便会发生一次,但如果总是待在地球上一个固定的地方,大约要300年~500年才会遇到一次。

    “日全食是我们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的最好的天象。”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以及2009国际天文年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指定联系人。最近一个月来,他接受了上百次有关日全食科普方面的采访。7月17日晚上8点赶到首都机场时,他当天已经用完了3块手机电池的电,只好在机场找了一个电源,一边充电,一边继续接受电话采访。凌晨3点抵达海盐。18日下午参加完一个有关日全食的科普论坛后立即赶回北京,晚上10点,他还要在北京天文馆接待一拨儿来自外国的天文专家。“我算了下,最多的一天要接待5拨儿外国专家,他们都是飞来看日全食的。”

    2008年8月1日,中国新疆、甘肃地区发生一次日全食。当天北京是阴天,连日偏食也看不到。原本留守北京的朱进,听说嘉峪关天气晴好。“我查了下航班,北京中午12点有飞机飞兰州,下午4点有兰州飞嘉峪关的航班,6点到嘉峪关,而日全食的食甚(注:当月轮中心和日面中心相距最近时,就达到食甚)发生在下午6点11分。我立刻就请假订机票。那趟航班还早到了几分钟,我在戈壁滩上看了日全食。结果因为没有回程机票,只好坐火车回来。”

    日食观测爱好者惠延庆在向没看过日全食的人介绍经验时,总喜欢把拇指和食指并拢,聚成一个圆形,“没见过倍利珠吧?就像女孩子戴的钻戒,漂亮极了。”倍利珠是日全食时才能看到的特殊现象,每次只有一两秒时间。惠延庆说,每当倍利珠出现时,总能听到周围的人一片惊呼。

    日全食时,大地变得昏暗,明亮的星星出来了,在原来太阳所在的位置上,只见暗黑的月轮,在它的周围能看到平时肉眼无法看到的色球层、日冕和日珥。在观测的几个小时里,天文爱好者还会玩“小孔成像”游戏。他们在纸上扎一些小洞,日食时太阳透过小孔,投射在白纸或者白色衣服上,形成月牙状的光斑,而不是平时见到的圆形光斑。

    朱进说,大家会发挥创意扎成各种造型,比如心形、奥运五环图案,投射在自己衣服上,拍照留念。在他看来,日全食的科研价值并不大,因为人类早已掌握了相关规律,但这是一个科普的好机会,让孩子们看到自然界的这种奇景,远比展板和录像更能激发对天文、自然探索的兴趣。

    2008年甘肃日全食时,北京天文馆高级工程师寇文带着正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寇宗樾在沙漠观测。孩子惊喜地发现,天黑下来后,驼队的骆驼都趴到地上睡觉了,等日全食过去,这些骆驼又站起来继续走路。

    惠延庆曾在埃及、甘肃和漠河观看过三次日全食,每次观测条件都不好,不是在沙漠,就是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寒冷地区。1997年3月9日,漠河是中国唯一能够看到日全食的地方。因为漠河接待能力有限,中科院和黑龙江省特别组织了一趟专列,众多专家吃住都在火车上。“积雪齐腰深,临时扫出一块地方,拉上电线供科研设备用。气温太低了,所有数码相机都用不上,只有机械快门的相机才能使用。”

    逢到日全食出现时,即便最专业的人士也会惊诧于大自然的伟力,甚至在片刻手忙脚乱。第一次拍摄日全食时,一位专家和助手忘记在天全黑时摘下相机前专用的滤光膜,结果全食阶段啥也没照下。

    天气是最不确定的因素

    所有热衷于天文观测的爱好者,都能说出一大堆有关天气影响观测的故事。

    2008年新疆甘肃日全食,原本预报的最佳观测地是新疆哈密,最差的是嘉峪关,实际天气正相反。某次在夏威夷观测日食,天气预报阴天。几千名观测者作出不同选择,有的驱车400公里,赶往另一处预报晴天概率大的地方,有的就死守原地。结果死守原地的人看到了日全食,赶往另一地的人什么都没看到。

    所有的人都在等待天气预报,做最后选择。但从目前情况看,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都不理想。7月21日中午,在合肥集结的观测车队出发前往湖北方向,因为天气预报说湖北的天气会略好些。

    7月20日,海盐最高气温39.1摄氏度,创下了当地自1950年代建气象站以来的历史最高气温。21日仍是晴天,高温。可22日当天,却是多云转阴,甚至有雨。海盐县领导这几天都俨然成了气象专家,“我们能否看到日全食,就看切变线(记者注:天气术语,常能形成云雨天气)过来的快慢了。”

    之前网上有消息说,日全食期间,气温会骤降十几摄氏度,观测者需要注意保暖。北京天文馆的几位专家,以亲身经验和专业知识告诉海盐官方:只有在极干燥和特殊情况下,日全食期间气温才会下降十几摄氏度,对长江中下游湿润地区来说,观测者不会明显感受到气温下降。因此海盐通过媒体向市民和观测者发布提醒,在观测时不是该注意保温,而是要注意防暑。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专业三年级学生叶泉志,是第一个获得“苏梅克近地天体奖”的亚洲人。他说观测天文最难预测的是天气。他因此创办了个人网站“晴天钟”。这家网站能预告全球任何地点未来5天每相隔3小时的天气变化情况。

    根据叶泉志预测,7月22日发生日全食前后,长江中下游主要地区都是阴天、多云,局部地区甚至有雨,这意味着在上述地点看到日全食的概率会很低。7月20日,叶泉志决定飞往云南,参加苏泓组织的车队。早在2009年春节,苏泓已经去顶贡草原“踩点”。这是本次日全食带里,唯一一处常年半干旱地区,而且海拔4100米,人迹罕至,能够观测成功的概率远远高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从目前的天气预报看,该地区天气还不错。

    坐着飞机追日食

    在地面观测日全食会受到天气影响,而在飞机飞行的平流层,则几乎不受天气影响。这次,就有一帮天文爱好者选择坐飞机观测日食。

    广州某望远镜公司的曾先生购买了7月22日早上七八点之间从成都飞往上海、合肥、无锡航班的头等舱机票,带领合作的电视台和几个发烧友,打算尝试在飞机上“追日”。

    曾先生本人也是天文爱好者,他在订票时全部选择了靠近右侧的座位,并且精心计算,确保飞机在日全食发生时处于日全食带内——当然,这一切实现的前提是飞机能够正常起飞。而事实上,他无法保证该航班是否能够准点起飞。因此,他选择了符合条件的3条航线,以增加成功的概率。按照他的计算,坐这几个航班看日全食,可以比在地面上延长约三分之一的时间,也就是能多看一两分钟。

    就在记者为“坐着飞机追日”这一“天才狂想”惊叹时,一位资深天文专家给出了理性分析:成都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食甚时间仅相差约20分钟,而民航客机飞完这段航程需要两个多小时,因此最多只能比在地面看日全食延长十几秒钟而已。更何况太阳在东面,他们选择的航线是自西向东飞行,太阳正在机头位置;本次日全食在中国境内的食甚发生时间已是上午9点多,这时太阳高度已经约50度,在飞机上反而难以看见靠近头顶上的太阳,除非紧贴舷舱窗口或让飞机侧飞。因此坐该航线的民航客机看到日全食的概率非常低,“炒作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或许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曾先生在接受电话采访时也表示,他们已经和航空公司沟通过,在日全食发生时,可以由乘务长携带摄像机进入驾驶舱代为拍摄——驾驶舱拥有该航线飞机上唯一正对太阳的拍摄角度。

    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王玉民博士介绍说,坐着飞机观测日全食,在国际上早有先例。1973年,由7名天文学家、两名助理以及一名摄影师组成的“超音速之旅”搭乘第一架协和飞机原型机、以超过两倍音速的速度飞行“追日”,他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达74分钟的日全食,而人类在地面上观测到的日全食最长只有7分钟。

    协和飞机的这一历史性飞行纪录再也没被打破过。据报道,应印度科技部的请求,印度空军将安排运输机载着科学家观看日全食。本次日全食发生时,印度正处于日出阶段,太阳紧贴地平线,若不坐飞机,全食非常容易被地平线附近的云层、建筑物遮挡,而在飞机上恰好可以通过舷舱窗口看到初升的“黑太阳”。但在中国,空管非常严格,目前还没有任何有关官方组织乘飞机进行观测的报道。

    21日中午,刚刚赶到浙江海盐的梁斌炜震惊了。这个小小的县城,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文爱好者。这些平日匆匆低头赶路的人,都和他一样,借与日全食的一次相约,从生活中稍稍抬起头来,仰望一下天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