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局长女儿被杀案中被混淆的是非
如此恶性案件中的是非对错本泾渭分明,可就因嫌犯方勇还有一重身份是上访人员,网络舆情就大逆转,变得错综复杂起来。有网民认为这纯属“父债女还”,称“这也是给信访工作人员一个教训,别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这样混淆是非的观点居然在网上很有市场,截至20日17时30分,网易上该新闻的跟帖就“父债女还”的报应论观点投票,支持者有4450个,反对者不足十分之一。在思想多元化的年代里,人们在对与错、是与非的判断上不可能完全一致,但主流的观念应是崇尚法治、制裁犯罪、惩恶扬善。县信访局长女儿被上访者杀害,谬论却占上风让人心寒:受害者不仅得不到同情,反而是负债、甚至有罪的,无辜被害的女儿是“罪有应得”。
信访局长真的有错吗?1985年9月25日,该案嫌疑人方勇因贪污嫌疑被审查,怀恨办案人员县财政局原人事教育股长赵某有意对自己过不去,遂起杀人之心。当日深夜,方勇以找赵某谈话为由,将赵某骗进自己寝室,趁其不备,用提前准备的斧子,猛击赵某头部,赵某当场昏死。方勇唯恐赵某不死,又举斧朝赵某头部猛击数下后,畏罪潜逃,同月28日被抓捕归案。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缓的方勇减刑出狱后,居然要求政府恢复其公职。面对如此荒唐的要求,信访局局长吕世品多次出面劝解和答复,他料到事后有麻烦,可他没想到,“麻烦”会以如此极端的方式出现。
信访工作人员有时候不仅出力不讨好,在个案中还俨然是“高危职业”,矛盾的出气筒变成了挡箭牌,被乱箭射伤还要被口水淹死。这样的伤害不仅来自肉体上,就连精神攻击也不能避免。就拿本案来说,失去爱女之痛还没抚平,罪有应得等骂名就接踵而至。在网络上,这样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观点竟获得支持,不得不让人警惕!在匿名的环境里,人们会更加肆意发出不负责的言论,这样的言论有可能是直抒胸臆,也有可能是在哗众取宠。一旦有人发出违背主流价值观的言论,应有更多的人该出来抵制,而不是盲目地参与到暴民的狂欢中。谬论支持者越多,就加剧了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局势。
花季少女遇害换做是普通人家,人们对受害者的惋惜同情,对犯罪分子的指责抨击会占主流,可怎么对出生于领导干部家庭的孩子,有的人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呢?其中有没有不健康的仇官心理在作祟?这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