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日全食能否催生我们的2061计划
通过日全食这样一个自然景观和现象,带动全民谈科学,激发国民对自然现象的科学探索和兴趣,这是一件好事,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曾几何时,日全食作为一种罕见的天象,被赋予了许多神秘色彩,在民间有许多关于日食的传说和迷信。从“天狗蚀日”到今天坊间“科学解读”,再到“看不到日全食,你还会爽吗?”的时尚和潮流,这说明国民的科学素质,在一步步提高。这着实令人欣慰。
不是故意拔高,也不是胡乱联系,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无论时下还是未来的竞争,都已经是以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而这种竞争,最终又必然体现为国民科学素质的竞争。虽然从“天狗蚀日”的迷信,到今天凡有井水处皆争看日全食,我们的国民科学素养,已经有了一个质的提高。但是从横向和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不容乐观。据有关部门的一份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尚不到2%。《2008中国科普报告》显示,我国人均科普经费1元。要尽快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公众热爱科学、理解科学、接受科学的现代科普理念,培养和启蒙国民科学精神的因子。
而要培养和启蒙国民整体的科学精神,对国民进行科学普及,应该是让公众理解并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而不是仅仅向公众宣讲枯燥的科学知识和理念。
1985年,地球的老朋友哈雷彗星如期而至,美国人在那年认认真真地许下了一个愿:76年后,也就是在2061年哈雷彗星下一次光临地球时,所有能看见这颗彗星的美国人,都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在1985年,那些能于2061年再次看到哈雷彗星临近地球的孩子们,正准备开始他们的学习生涯,因此,美国需要立即着手进行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美国2061计划的由来。而美国在2000年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已经为17%。
500年一遇的日全食转瞬即逝。这次世纪日全食,能否也让我们认认真真许下一个愿,能否也催生我们的“2061计划”呢?因此,如何把国民的这分科学热情保留下去,如何提升国民的科学素质,培养国民的科学精神,是这次“世纪日全食”“复圆”之后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