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2日
星期

“西部水神”天山南北引甘泉

——武警水电部队支援新疆经济建设记事
史志强 本报记者 史照栋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22    [打印] [关闭]

    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在施工。

    彭新杰摄

    各族群众的“西部水神”

    在莽莽西北大地,有一只英雄的部队——武警水电部队。进疆13年来,他们先后承担了北疆调水工程、南疆塔里木河治理、察汗乌苏水电站、孔雀河生态抢救工程等15个国家级重点工程建设。在施工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施工奇迹,被新疆各族人民亲切地誉为“西部水神”。

    武警水电官兵率先承担的是“北疆调水”工程任务。这一工程是将北疆湖水引至克拉玛依市,解决克拉玛依油田、城市和工业用水并兼顾沿途农业灌溉用水而修建的跨流域、长距离的一项高山调水人工河。

    施工沿线天气异常恶劣,当地居民这么形容:夏季气温42摄氏度,冬季气温零下42摄氏度,常年风速达42米/秒。夏季骄阳似火,热浪滚滚;冬季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官兵们睡地窝子、喝盐碱水、吃沙拌饭成了“生活三部曲”。经过近3年的艰苦奋战,2000年8月18日,人工河终于穿越浩瀚无垠的大漠,流进了炎热干旱的克拉玛依。高兴的克拉玛依人民将每年的这个日子定为引水节。武警水电部队承建的引额济乌沙漠渠道、南干渠等引水工程、“戈壁瑶池”希尼尔水库等相继完工,他们又将汩汩清泉引至乌鲁木齐。

    孔雀河曾经哺育了几代南疆人。可近30年来,孔雀河下游400余公里河床断流,大批胡杨林枯死,大片植被消失,土地沙漠化严重,致使当地沙尘暴频发,严重阻碍了巴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001年6月,国家紧急实施孔雀河生态抢救工程,计划在距罗布泊80公里“老开屏”处建闸蓄水。由于地处沙漠戈壁,施工环境十分恶劣,而工期只有1个月。如果在1个月内水闸不能完工,那么3.5亿立方米水就要白白地流入沙漠。在“滴水贵如油”的南疆,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招标消息传出后,库尔勒几家大的施工企业相继放弃竞标。巴州政府想到了在驻地修筑引水工程的武警水电第七支队。

    了解情况后,支队党委立即组建了“孔雀河生态抢救工程突击队”,86名党团员突击队员不顾长途奔波辛劳,携带近百台机械装备,急行300公里,穿越70公里无人区,仅用3天就顺利开工,投入紧张的施工。为赶工期,官兵们顶着大风,吃着掺沙饭,昼夜奋战。

    头上骄阳似火,地上热浪滚滚,地表温度高达70多摄氏度。官兵们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不少人因过度疲劳而中暑,碱性严重的泥土则将许多战士的双脚泡烂。施工中最大的难题是钢筋的绑扎和立模,脸一不小心碰到钢板就会烫出泡。

    副参谋长赵祖贵在仓位上立起了第一块模板,并带领战士叶柄华、袁海创下了1天扎筋12吨的记录。没有吊车他们就用20吨钢管搭成脚手架,100多吨钢筋,800多平方模板,350多方混凝土,硬是靠官兵肩挑人扛送入仓位之中。

    最终,官兵们仅用20天就将一座能贮蓄1亿立方米水的钢筋混凝土闸坝屹立在罗布泊畔。他们付出的代价,是平均每人体重减了6斤。

    做荒漠上的一抹绿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让亚欧大陆桥焕发出新的生机。武警水电官兵建设的一座座水电站就像一颗颗“戈壁明珠”,让蓬勃发展的新疆日新月异。

    察汗乌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0.9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1亿千瓦时,是南疆地区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也是国家“十五”重点建设的电力项目之一。这是一个以发电为主、兼顾下游防洪灌溉要求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工程招标时,由于风沙大、缺水断电、长年与绿色隔绝,许多施工队伍望而却步。武警水电官兵又一次成为荒漠戈壁上唯一的绿色。电站历经4年,2008年8月全部竣工,建成后承担新疆主电网的调峰任务,解决了边疆长期缺电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吉林台一级水电站总装机46万千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开工建设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位置最西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工程规模之大,质量要求之高、技术之复杂、建成后产生的效益之显著,被业界称作是新疆地区的“三峡工程”。

    2003年6月,吉林台水电站施工进入了最繁忙的季节。武警水电部队组织了300多辆运输车,水电三总队副总队长王泉带领官兵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移山战役。从料场到坝区长达12公里的运输线上,每隔10米就有一辆运料车,车如长龙,机器轰鸣声震云天,在地表温度近50度的高温中,车不停,人不歇。水电官兵在6个月内完成了380万方的填筑任务,创下了日填筑两万方,月填筑65万方的同类坝型填筑最高的纪录。

    武警水电官兵经过3年多的建设,先后完成河道截流、主体工程开工、下闸蓄水等工程项目,建成了亚洲最高的沙砾石、爆破料混和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2004年8月,吉林台一级水电站正式下闸蓄水。

    民族团结当楷模

    进疆13年来,武警水电官兵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自觉为驻地植树造林、治理荒沙、搭桥修路。他们义务植树造林治理荒沙2030多亩,修筑“警民路”160余公里,架设“爱民桥”25座,为群众义诊达5000余人次,捐资助学40多万元,帮助300余名适龄儿童重返校园。

    2008年5月31日,对于新疆库尔勒市希尼尔中心学校初三学生古丽简拉提来说,是终生难忘的日子:武警水电七支队政委陈振华走进了她的教室。

    小古丽抓着陈政委的手对着镜头颤声用维语说道:“没有武警叔叔的帮助,我早就回家了……”维吾尔族女教师用生硬的汉语说:“没有武警官兵的帮助,很多女孩子也到了牧场与她们的父母一起放羊去了……”一席话说得师生泣不成声。

    8年前,在库尔勒希尼尔施工的武警水电官兵得知当地许多少数民族的女童得不到上学机会,主动结成一帮一对子,深入农户进行走访动员。部队筹资27万元、官兵捐款9万元作为援助基金,建起了3个“春蕾女童班”,先后帮助库尔勒市及该市周边的什里克乡、托布里其乡、尉梨县希尼尔镇的116名少数民族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并选派4名素质过硬的战士担任了校外辅导员。当部队驻进和静县时,官兵们又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帮助50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并与学校签了帮困意向书。

    8年间,武警水电七支队官兵换了好几茬儿,但是援建“春蕾女童班”的火炬接力从来没有间断过。2004年9月,部队接到新任务离开希尼尔,承担察汗乌苏电站建设,官兵一边关注希尼尔中心学校“两个春蕾女童班”,一边筹划将“春蕾女童班”延伸到部队驻地。

    在走访驻地和静县第一小学时,官兵们了解到:六年级学生蔓都娃,父母在距学校400多公里的牧场工作,家庭经济十分拮据,小姑娘几度面临辍学。陈振华找到学校领导,主动要求帮助蔓都娃交每年的学杂费。后来,支队又筹集了3万元,用于资助50名一年级贫困女学生。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