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更需角色自审
纵观中央和一些地方省委近两年来有关县委书记的各项政策改革及其显著效果,人们可以看到,县委书记这一岗位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有着多么关键的作用。如果说,过去一段时间的有关政策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对县委书记的压力、鼓励和鞭策,那么在观念明晰、理念清楚、矛盾理顺之后,县委书记更需清醒面对,加强岗位检讨、提高执政意识,让自己不负“些小吾曹州县吏”的历史使命。
历史上,中国的县衙虽品级不高,但它是整个政权体系中权力最完整、职能最综合的基层机构;现实中,县委书记和县级政权依然延续了这一风格。在县一级,各种政府职能齐备,国家机器配备完整。相应的,本级机构也承担着综合的社会管理职能,它对下必须承受全部源于基层的矛盾,对上必须全盘担负“发展”和“稳定”两个基本责任。也正是由于功能齐全、权力综合,一个不称职的书记,不仅祸害一方,而且直接导致民众对基层权力的不信任。
政治上,县委书记是执政党的代言人。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这个人的一言一行,才是活生生的政治,才是具体的“党的形象”;管理上,县委书记连接着宏观管理者和微观层面,这个岗位犹如颈椎,是执政者和被管理者之间连接的枢纽;权力控制上,县委书记一方面基于公共治理的需要而权力庞大,另一方面却也给权力控制和权力监督带来严重挑战。
虽然县委书记的职位如此关键,但在过去数十年间,我国对县委书记的任用、管理和培训等多方面仍有不足。比如,县委书记多从最基层官员选拔而来,他们虽然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但现代学识不够,眼界不够开阔,甚至将基层经验异化为“土皇帝”治理模式;过去上级对县委书记的管理,常注重具体政策的执行而忽略了其作为一方主政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对县委书记的要求多为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其作为一个地方政治家的素质培养。以互联网普及为重要特征的信息化社会突然提前来临,中国的底层公共突发事件前所未有地频繁发生,则让不少习惯于传统管治模式的县委书记一时措手不及。
正因为看到县委书记岗位的关键性和当前县委书记在面对现代管理矛盾,特别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技术价值和政治意义,近年来,中央和一些省市加强了对县委书记岗位的管理。如中央对全国县委书记统一实行进京集体培训;云南省委日前宣布对县委书记的管理权上收至省委;湖南加大县委书记和省直单位干部的交流,改善县委书记的人力资源结构,加强县委书记稳定政权、解决复杂棘手问题的能力。
现在,中央和省一级党委已经认识到了县委书记的重要性,并且在人事、培训、管理和工作支持等多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剩下的问题是,县委书记应当加强自我检讨、注重自我提高。哲学家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主动力,如果说上级的重视、敦促和支持,是县委书记们素质得以提高的条件,那么,县委书记们对自身的角色审视,则是素质提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