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追日天荒坪 只因3个高中生
7月22日上午,在福建泉州第一中学天文台,学生通过照相机和有色镜片观看日偏食景观。
颜财斌摄(新华社发)
高塔姆摄(新华社发)
岳立中摄(新华社发)
这是7月22日8时09分左右至10时30分左右(自7点钟位置顺时针至6点钟位置)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拍摄到的日全食全过程(拼版照片)。
新华社记者 周衡义摄
“日食太奇妙了!”高二女孩来晨莹天没亮就起床等待了,她和杭州高级中学天文社(以下简称杭高天文社)的另外6个同学昨天就在浙江安吉县天荒坪扎下了营。“这是日、月、地的舞蹈,是自然界向我们展现的它神奇美丽的一面!”当梦寐以求的时刻到来时,同学们一齐欢呼。
主席与追日指南
7月22日的一场天文盛宴,一份《2009年中国日全食观测点选址研究》,让许多人认识了杭高天文社。
国际天文联合会日食组主席巴萨乔夫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天荒坪包下了江南天池度假村的宾馆平台,观测日食。
这位天文权威在此前专门造访了杭高天文社,他盛赞学生们“了不起,科普做得很好”。也正是在这个中学生报告的推荐下,他本人选择了23个最佳观测点之一的天荒坪顶观看日全食。
这份由杭高天文社3名高中生历时一年半,总行程1400多公里,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近3万字的研究报告,在提供给国内、国外包括国际天文联合会日食工作组、国家天文台日食工作组、《天文爱好者》杂志等相关部门并被采用后,为研究者和天文爱好者选择观测地提供了详细的参考信息,成为全球天文研究者和爱好者的来华“追日指南”。
从7月20日开始,杭高天文社的同学们一口气接待了来自瑞士、马来西亚等世界各地的118位海外天文“发烧友”,他们都是“慕名”前来。
而今天,天文社社员更是全部出动,分布在萧山湘湖、安吉天荒坪等观测点观察天象,陪同、指导国内外游客观测。
高考压力下天文社仍在代代传承
“这是一群有着追星逐日梦的孩子。”杭高天文社指导老师林岚说,全国很多中学都建有天文台,但平时真正开展天文活动的并不多,在高考的压力下,许多人选择了放弃。“但在杭高,天文社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其实,林老师曾经是一位数学老师,1982年中学地理课本改革后,由于增加了有关天文、地质、大气等内容,她才转而专门教地理科目。由于林老师非常喜欢天文,2002年,杭高成立了“天文社”。
林老师认为,天文观测涉及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个专业的知识,自天文社成立以来,很多学生从身边所能得到的线索入手进行研究学习和探索,课堂知识在这里频频得到用武之地。“有时课堂上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动手实践,往往就能恍然大悟。”一名同学说。
2004年夏季金星凌日时,杭高天文社参加了欧洲南方天文台以及欧洲天文教育联合会举行的国际联合观测。天文社的同学们要浏览国际天文网站,翻译英文说明书,使用原版天文软件,用英文与国际天文组织联系并提交观测报告。负责联络的鲁晨同学感叹:“搞一次活动,英语真是大有长进。”
天文实践逼迫同学们苦学英语,还尝试用英文写作,《我的2005QQ87》、《我的天文梦》、《寻找深空天体的新方法》、《第一次观察》、《参加星空大会的意外收获——访李元》、《网上游“星空”》等几十篇文章见诸报刊。
“这种丰富的天文观测活动放飞了同学们对宇宙的遐想。”林岚说,不仅仅是英语,在美丽星空下,同学们探究和创新的火花也不断涌现:使用激光指星笔时,扬毅同学找到了寻找深空天体的新方法;拍摄深空天体的长时间暴光受到噪点困扰,赵晋同学运用化学知识提高机器的制冷效率;城市光害严重干扰天文观测,同学们探索在城市提高观测效果的方法。
时时仰望浩瀚的宇宙心胸也会变得开阔
狮子座流星雨、火星大冲、月全食、日全食、金星凌日、木星大红斑、木卫凌木、太阳黑子爆发、太阳日珥喷发等,这些百年、千年甚至万年难遇的天文精彩瞬间,也被学生们用数百元组装的网络摄像头记录了下来。他们动手组装简陋的设备,既当电工又当钳工,把光学成像、步进马达、图像制作,甚至天气形势分析都研究得很透彻。
“参加天文社后我非常愉快,读书的劲头更大了。”前社员方志龙是在高二上半学期加入天文社,在被清华大学录取后,他这样总结自己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原因,“天文社常组织社员们到野外观测流星雨、拍摄金星凌日等天文照片,每一次探索星际回来,我既开心又强烈地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要学的东西那么多!”
“重要的是,天文社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说起天文社的孩子,林岚不无自豪:为了观测到坦普尔1号彗星,天文社30多人曾跑到浙江安吉县天荒坪山上去守候。“半夜,深秋的寒气袭来,瑟瑟发抖的社员们就拥在从附近农家借来的毯子、被单里观测和拍摄。”
“最为关键的是,时时仰望浩瀚的宇宙,心胸也会变得开阔。”前社员丁舒珊是世界上第二位发现FMO的女性业余天文爱好者,同时也是中国第二位发现FMO的业余天文爱好者。在全世界范围内,一共也只有26位业余天文爱好者成为FMO的发现者。林岚说,为了查看电脑里的FMO照片,当年只有17岁的丁舒珊时常在电脑前一坐好几个小时,有时甚至连饭也顾不上吃。“每次网站上公布一批图片,全球的FMO搜索者就会在十几分钟内把它们瓜分完。为了抢到一张图片,她几乎每天都要花30分钟去等。”
丁舒珊成为天文迷,最初的启蒙老师是爸爸。有一次爸爸去北京出差,从天文馆带回来几本图书,让丁舒珊爱不释手。后来就跟爸爸一起去天文馆参观,自此以后,彻底迷上了天文。
丁舒珊只是杭高天文社的普通一员。“天空中的星云太美了,根本无法割舍下那份美丽。”杭高天文社的社员告诉记者,他们追星逐日都只是出于爱好,许多同学很小就被星空的美丽与神秘所打动。“天文社的同学们都是在观测中、在网上、在最新书籍上、在互相交流中,汲取天文知识。这样的爱好才纯粹。”
在杭高,天文社的“办公室”是学校教学楼最高层左侧一个15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间。这里深深吸引着杭高的天文迷们,这里也是杭高学生们向往的“殿堂”:中午、晚上,只要下课有了点空闲,小天文迷们都会一头钻进“小阁楼”,打开天顶罩,沉浸在神秘的太空世界里,不亦乐乎。
现在,杭高天文社有50多名社员。林老师说,如果有人指着同学向别人介绍“他是天文社的”,马上会得到羡慕和敬佩的眼光。
“我喜欢天文,只是希望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这对将来学习任何知识都有好处。”说起第一次参与活动,新加入的高二学生丛硕难以抑制自己的兴奋:“第一次看到银河,它真的很美,数不清的星星组成了一条白色又泛着微微黄光的长河。”
作为铁杆的天文爱好者,来晨莹时常会一个人半夜爬起来观测星空。她说,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只要一看到天文图,心里的浮躁、愤怒等情绪就会平静下来。
正是他们的痴迷,杭高天文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4年3月30日,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一同出现,天文社成员赶赴茅家埠,动用100倍的专用天文望远镜,成功拍摄到了杭州地区历史上第一张“五星同现”的照片。
天上有颗星星属于杭州高中的同学们
林老师表示,天文学光教原理是没用的,只有通过摸索和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天文的奥秘。组织天文活动并非次次顺利,成败的本身就是毅力的训练。要了解天文知识不可避免地要学好其他学科:要浏览国际网站,不得不学好英语,天文涉及光学,又不得不学好物理,“所以天文社的学生,因为有兴趣,学得很快乐。”
“这样的兴趣爱好不但没有妨碍高考,而且带动和促进了学习。高考只是一次考试,而兴趣爱好对才干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升、兴趣的拓展,是高考做不到的。”不少同学这样认为。
因为杭高天文社在天文科普方面所做的贡献,今年5月16日,在杭高迎来110华诞之际,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了学校:将一颗小行星永久命名为“杭高星”。
宇宙很博大,星空很深邃。“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我们抬头遥望苍穹,就感到自豪。”一位同学说,因为在浩瀚的宇宙之间,有一颗以我们学校命名的小行星畅游其中。
本报杭州7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