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生计划该不该废止
定向单位让定向生写下保证书:毕业时不一定接收
2006年,小李以604分的高考成绩进入吉大。与大多数普通考生不同,小李是以“焦煤集团定向生”身份被吉大录取的,这意味着他毕业后须回定向单位——焦煤集团就业。
“在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定向生可以免去找工作的麻烦。焦煤集团是河南省骨干企业,我认为还可以,填报志愿时就报了该集团定向生。何况,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定向生还可以降20分录取。”小李说。
小李并不是焦煤集团职工子弟,家里没有人在该集团工作。据小李介绍,河南省招办公布了所有定向生招生计划,全省考生都可自愿报考。
接到吉大录取通知书那天,小李欢天喜地。通知书中还附有一张《定向就业协议书》,要求其入学前先到焦煤集团签好这张协议。几天后,小李兴冲冲赶赴焦煤集团,但让他纳闷的是,在签署定向就业协议过程中,该集团人事处要求他再立一份“保证书”。
“保证书的大意是,等我毕业时,焦煤集团不一定接收我们。”小李颇为困惑,“既然不一定接收,为什么还要定向培养?”
进入吉大后,小李在老乡会上了解到,校内大概有近百名河南籍学生都是当年焦煤集团的定向生,而且入校前均被要求写下“保证书”。
“从始至终,倒是没有任何一家机构向我们收取过额外费用,我们都是正常缴费,和其他学生一样。但是,听学长们介绍,如果我们毕业时不回定向单位就业,就需要向吉林省教育部门缴4000元教育补偿费。”小李说。
“要是解除定向协议,得缴4000元教育补偿费;不解除的话,我们又不可以找其他工作,如考公务员,考研等等。而且吉林大学所有河南籍定向生都面临这个问题。”小李很是不解,“定向单位不接收,那是定向单位的问题,凭什么让我们交补偿费?”
小李的苦恼与困惑,在其他个别定向生中也存在,一名女生说:“定向单位不一定接收,招生时为什么招这么多人?这不是明摆着让我们给吉林省教育厅捐教育培养费吗?”
吉大焦作定向生由来已久,教育补偿费今年取消
在吉林大学,河南籍定向生并非只有小李这一批。该校2009年招生计划显示,今年该校计划在河南省录取本科生590人,其中包括定向生80人,约占13%,全部属于焦煤集团定向生。
“以前,除河南外,我校在其他两三个地区也招收过定向生。后来,国家规范定向招生,我们陆续取消了与各地各单位的定向培养合作,目前只剩下焦煤集团这一家。”吉大招办副主任刘兵介绍,今年该校本科总计划招收人数9900人,定向生占比不超过1%。
追根溯源,吉大与焦作方面的合作,实际上始于1996年。“当年,吉大正在建设新校区,焦作市政府一次性投入约七八百万元支持该校办学,按照双方签订的联合办学协议,吉大每年需为焦作培养约80名人才”。焦作市政府与吉大联合办学办公室主任马明琴说。
据了解,双方合作之初,由焦作市人事局负责接收定向生就业,后转为市人才中心接收。2005年左右,国家整顿定向招生,不允许政府出面签订定向协议。在这种情况下,焦作市政府找到了当地第一大企业——焦煤集团,从此该集团便成为定向单位。
据吉大招生办介绍,此后,每年由焦煤集团提出专业需求,吉大根据学校条件确定定向生招生专业,报教育部审批。招生范围为河南全省,吉大在河南省重点本科控制线以上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被录取的定向新生,需与焦煤集团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学校以此为依据予以注册和派遣。学生入学后一切待遇、收费与非定向学生完全相同。毕业后,学校依据教育部对定向生的就业精神,定向派遣毕业生,由焦煤集团根据国家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组织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做好定向生的就业安置工作。
“2005年,焦煤集团第一次作为定向单位,与定向生签了《定向就业协议书》,考虑到企业用人需求也会不断变化,因而让学生同时写下了保证书。如果学生4年后毕业时,焦煤集团无力接收,学生还可解除定向关系,自主择业,或者考研深造等。”马明琴解释。
记者从吉大了解到,以前,如果定向生与定向单位解除定向协议,本科毕业时须向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缴纳4000元的教育补偿费,学校在收到学生的缴费票据后,才能予以就业派遣。不过,这项收费今年已经取消。
“按照国家政策,定向生原则上须回定向地区、定向单位就业,如果因学生个人原因毁约,等于其享受了国家对定向生降分录取的照顾政策,却未履行义务,因而要缴纳教育补偿费,此项收费有物价、财政部门的许可。”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郑志宏向记者证实,今年,此项收费确已正式取消,因为“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政府正不断加大公共服务力度”。
定向生就业意向在变化,定向单位用人形势也在变化
对于一些定向生因不能回定向单位就业而苦恼,不少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感到有些意外,因为这与前几年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以前,大多数定向生不愿意回来,因为我们这地方工资待遇不算高,对于个别企业非常需求的人才,我们还要使劲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大多数定向生想去南方发达城市就业,或者考研。据我统计,有一年30%的定向生都考了研。”马明琴说。
这一说法在吉大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得到了证实。该中心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他印象中,前两年回焦作就业的定向生很少,多数不想回去。2009年应届毕业的河南定向生有66人,其中考研一部分,去外地就业的14人。
不过,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一些学生坚定了回定向单位就业的想法,但与此同时,企业情况也发生了变化。
“4年前,焦煤集团用人需求量很大,但这几年来,企业也在改制,特别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很多企业甚至面临生死存亡。今年春天,焦煤集团又被另一煤业集团合并,形势变化相当大。”马明琴说。
马明琴告诉记者,实际上,焦煤集团也不是都不接收定向生就业,该集团可以提供工作岗位,但目前所能提供的多为工人岗位,只怕这些重点大学毕业的定向生“不愿意干”,所以集团采取双向选择方式,尊重定向生的就业意愿。
在马明琴看来,即使不能回焦煤集团就业,定向生也并没有什么损失,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定向生还应该“感谢”焦作市政府与吉大“联合办学、定向培养”的战略举措。
“河南是生源大省,高考考生众多,但本地高校数量少,211工程重点大学更是屈指可数。多数外地一本院校在河南每年才招几十个考生,有的才招几个考生。所以,和其他省份相比,河南考生往往分数要高出一截才能被录取。自从与吉大联合办学以来,该校在河南的招生计划增加了定向生,而且按国家政策,定向生录取线还可以降20分,这意味着更多学生有了上大学、上重点大学的机会。”马明琴说。
时隔20年,定向招生是存是废?
“焦作属于贫困地区,煤业属艰苦行业”,吉大招办副主任刘兵表示,该校对焦煤集团的定向招生,符合国家有关定向生政策。
1989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定向招生、定向就业暂行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可以按国家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就业”,目的是为了帮助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行业(如国防工业、林业、地质、气象、矿区、油田等),保证他们得到一定数量的大学毕业生。
“这项政策的初衷非常好”,马明琴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个焦作市人才流失严重,“虽然当地每年上一本线的考生有几百人,但念完大学回来工作的没几个”,人才短缺是困扰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特别是在经常井下作业的煤业企业,问题尤为突出。
“定向培养,既有助于解决当地人才需求,又增加了考生的升学机会,本应是双赢之举。”马明琴表示,自1996年焦作市政府与吉大联合办学以来,定向生政策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迄今13年过去,各方形势巨变,以至于他们目前也开始考虑“要不要取消定向”的问题。
一方面,正如吉大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宫皓宇所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定向就业”,既与当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精神相悖,又实际上难以落实——很多定向生宁可不要档案关系去发达地区就业,而对这类现象又缺乏制约手段。由此,在人才流动市场化的现实语境中,“定向生政策”的初衷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落空”。
“实际上,这些年,‘定向’这件事已经有些变味儿,对某些人来说,就简单剩下享受招生时的降分优惠政策了。”宫皓宇说。
“有些变味儿”,还体现在定向招生过程中曾经出现的某些不良现象上,比如,利用定向招生收费、倒卖定向指标、假定向等。2005年,国家大力规范整顿之后,情况虽大为好转,但借“定向招生”之名诈骗的不法分子仍未销声匿迹。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企业经营状况瞬息万变,从定向生入学到毕业,其间4年时间,当初定向培养的专业人才,企业是否还需要,还用得上,本身就不是一个定数,如何保证4年后对定向生的“照单全收”?
“如果定向单位连续几年都无法接收定向生就业,我认为,定向培养就可以取消了。”吉大招办副主任刘兵表示,不可否认,目前仍有部分艰苦地区和重要行业需要通过定向招生满足人才需求,但对定向招生今后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应慎重考虑。
记者从焦作方面获悉,对于明年是否取消定向招生,当地政府现在是两头为难:如果不取消,焦煤集团又无力接收,则部分定向生可能会有意见;如果取消,则意味着吉大在河南省的招生计划可能减少,有些学生恐怕会因此失去上大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