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4日
星期

那些不愿外出的安塞青年

本报记者 肖舒楠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24    [打印] [关闭]
    来到延安市安塞县沿河湾镇碟子沟村的第一天,我的“临时房东”大妈便迫不及待地拉着我奔向村里的篮球场——她的儿子正和数十名年轻人排练腰鼓,为今年10月在北京的一场表演做准备。

    篮球场上尘土飞扬,小伙子们系着腰鼓,手执带有红色丝带的鼓槌,用一种极其夸张的豪迈动作跳出令人惊讶的舞姿。大妈说:“我儿子就是那个没有腰鼓的。”

    “我只是懒得拿。没有腰鼓我也可以打得很好。”这名18岁的青年,喜欢穿一身白,总是微笑着,说话声音很小,夹杂着一点儿地方口音。在他重复两遍后,我才听明白,他叫汪帅帅。

    小学毕业后,帅帅没有继续读书,用大妈的一句话就是,“他一直玩儿着”。“但我不用我妈的钱。我现在可以养活自己。”帅帅说,他经常打杂工,帮别人家修房子,盖锅炉,搬东西。如果他愿意,可以每天都找到活儿干,一天能挣50元。有时候外地会有腰鼓演出的邀请,“演出费没有我干活儿挣得多,但我还是喜欢出去走走。”

    帅帅说,他的理想是买辆货车,自己当司机,因为那样“很帅”。等到他21岁的时候,就可以去考大货车的驾驶证了。他很期待那一天早点儿到来。

    希望他快点儿长大的还有大妈。每到傍晚,大妈都会站在门口,远远地看邻家院里祖孙三代的热闹。大妈说,她很羡慕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有儿有女的生活。

    今年年初,大妈将近20年的积蓄10万元,为儿子盖了一个新窑洞,简单装修一番,但还需要继续存钱买家具家电,算下来还需要五六万元。“等到他22岁就可以娶媳妇了,还有4年,难等着呢。”大妈还告诉我,她不希望儿子去开货车,“怕出事儿,我就这么一个儿子”。她希望帅帅去学修车,然后在村里的大街上开一家修车铺子。

    当我告诉帅帅,大妈不希望他开货车后,他微笑着摇了摇头说:“这是我的事情。我也不会太早结婚,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再考虑。但我不会离开家的。”

    自始至终,帅帅也没有想过要离开安塞。“我打腰鼓去过很多地方——西安、内蒙古、山西,都没有我们这儿好。”

    帅帅说,村里年轻人的生活很丰富。大家干完活儿都喜欢去打篮球或者打腰鼓。“但我更喜欢请好朋友吃饭。我一挣到钱,就请朋友吃饭,热闹着呢。”所以,他现在没有存一分钱。“我不好,你应该采访我最好的朋友马飞。”

    在帅帅眼里,23岁的马飞是村里最厉害的年轻人。马飞15岁开始学腰鼓,后来成为村里年轻人中最优秀的,每次演出都被排在第一排。18岁时,他跟着安塞民间艺术团的师傅学了一年舞蹈,后来转学电子琴,学的都是陕北民歌。如今,镇里只要哪家有喜事或者店铺开张,都会请他去表演。1年前,马飞还在村里的大街上开了一家餐厅,自己做起了大厨。由于生意不好,马飞准备近期将餐厅盘出去,然后一心扑在演出上。

    “过去我一直想出去,比如到北京,不过现在出不去,也不想离开了。”眼前的这名长相稚嫩,留着蓬松长发,穿着阿迪上衣的男孩儿,已经是一名3岁女孩的父亲。

    19岁那年,马飞和同村的18岁女孩结婚,第二年生了个女儿。马飞告诉我,他曾向老婆提过出去的事儿,老婆的回答是:“你看隔壁家儿子,出去挣的钱还没在这儿的多。”他想了想老婆和小女儿,打消了这个念头。而他两个在延安打工的哥哥,近期也都想回来做点小生意。

    “我现在的生活很好,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很惬意。家对我来说,很重要。”马飞说,自己还是有点后悔太早结婚,他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能多学点东西,出去走走,“但最后还是得回来成家”。

    “很多安塞年轻人都不愿意出去的。”沿河湾镇政府公务员杨龙今年24岁,去年7月大学毕业后,从西安回到老家工作。杨龙说,像帅帅、马飞和他这样不愿离开家乡的年轻人,在安塞比比皆是。目前镇上在建的一个工业园区,将来也会吸纳大量的当地青年就业。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