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电影眼”中的“上海坏人”
也许源于艺术不同门类间曲径相通之妙,不少画家、音乐家朋友的文字常给我汉字阅读的巅峰体验。毛尖文字的表述方式也颇具镜头界面的冲击力。我猜想,这与她常年心爱电影有着密切关联。单篇短小精悍的随笔中,通过类似电影剪辑的手法描述多件表面看似毫无瓜葛的日常事,顿觉妙趣横生。从随笔写作技巧角度观察,将如此丰厚的信息量融于短短的千字文中,亦属不易。
《乱来》的布景是中国,场景地在上海。主要演员嘛,乃众多“江湖”高手。“飓风老大”宝爷、“梁朝伟版”陆公子、“狗仔头目”陈村、“美食癖”沈宏非、“传媒大亨”孙甘露(字幕排名大致以出场先后为序)等悉数出镜,阵容混乱得强劲。他们均属真实的虚构人物,而在现实中又各自拥有堂皇的头衔和“B社会”角色定位,但我更接受对这帮人亲密的私下界定—“上海坏人”。这帮“上海坏人”点染开去,遂化为如今苍白的文化画布上一簇桃红柳绿。因为苍白,所以醒目!
从题材的撷选看,毛尖采用“低机位”的摄取角度,将家庭保姆、小区保安、邻家孩童、时尚路人纷纷纳入镜头,现场调度从容;把身边琐事、新闻报道、流行笑话、诡异传闻,乃至前赴后继的“罗生门”事件统统化为情节,笔法张弛有度。可喜的是,如果读者保持坚定的草根阅读立场,会发现全书语境在洞鉴事态人心的同时,不但丝毫没有尖刻之嫌,还传递着女性笔调特有的婉约与暖意。
从公共文化价值层面考量,在想象力萎缩、创造力日渐贫乏而吊诡的“活报剧”却层出不穷的神奇土地上,在底线几近燃成火线、“潜规则”屡屡替换常识的人文环境中,毛尖的文字至少客观上为拓展公民的质疑能力,支撑时下濒临崩陷的公共生活贡献出力所能及的一分力。某位前辈作家在聊及读写人公共责任意识时曾对我说,“即便面对已然枯萎的死木,有能力浇多少水,就浇多少吧,哪怕只有一滴……”
毛尖的笔力精到轻盈,让人没有通常看完针砭时弊类文章后忿懑感伴随血压相继升高的火气与激越,顺带稍稍挑战IQ、EQ的叙事方式娓娓动听,黑色幽默的确有利于在如此酷闷的高温气候中消暑纳凉。
出于工作原因,我与书中多位“演员”有杯酒之交、萍水之缘。亲切而间离的即时写作态度,也许令这篇小文超出严格意义上的书评类行文规范。我就将自己想象成剧组里做灯光助理的小伙计吧,打打追光,造造气氛——在毛尖构造的虚幻都市情景剧中。另外,作为读写爱好者,感佩毛尖的“电影眼”也让我看到更多气象万千的世界,包括奇特的思维取向和生存智慧,借用孙甘露为该书所作序言中的话,“她风趣的文字甚至使她谈论的世界看上去比实际上要有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