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天才和疯子之间
明媚的夏日清晨,“伍尔芙”是最好的读物。读她需要平心静气头脑清醒,不然,跟不上她的灵光闪耀、敏锐广博、跳跃不断。我试过临睡前靠在床头看她的书,结果所有语句都变得含糊不清,像是有个鬼魅的精灵在眼前跳动,可就是抓不住它。
这跟伍尔芙本人有关系,因为她本就不是正常人——她是一个精神疾病患者,这种病带有家族遗传的历史。一位精神病学的女医生,凯·雷德菲尔德·贾米森博士,自己也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在其兼跨文学和医学的著作《疯狂的天才》一书中,曾经专门分析过那些患有精神疾病,尤其是躁狂型抑郁症的天才—诗人、画家、作家的精神世界。诗人中病人最多,这可能跟诗绝非常态的语言表达有重大关系。不过,艺术创作大都如此,它必须特别,与众不同,创造者要能提供非同寻常的感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天才和疯子并无区别,至少,他们都以一种“错乱”的方式看待世界。
伍尔芙就是这样。十几岁时,她第一次犯病,经过疗养恢复过来之后,精神疾病就像幽灵一样跟着她,时不时露一下狰狞。写作时,或者作品出来等候公众评价之时,抑郁症状尤其明显。与之相伴的是头痛、失眠、焦虑、幻听、幻觉等等症状。伍尔芙不时与幽灵握握手,既沾染了它鬼魅多变的气质(不然,她的作品不会如此汪洋恣肆),也一次次深受其害。在彼此相依又相互斗争多年之后,害怕再一次面对精神崩溃的痛苦,更不愿意累及丈夫和家人,伍尔芙留下一封信,在一个寒冷明净的初春上午,带着口袋里的大石块,无声无息地消失在水中。
自杀或者企图自杀,是有着精神疾患的艺术家们相当普遍的一种选择。他们一方面得益于疾病,那种病态的精神状态,带给他们极其优秀的作品和创作的巅峰状态,同时也备受病痛折磨。
话说得有些远了。接着我的清晨阅读吧。不是所有伍尔芙的作品,都适合盛夏的早晨。她的小说需要在有大段时间的情况下阅读,在你随着意识流飘荡时,总不希望被人打断。伍尔芙的随笔集也不可以一口气读完,它所涵盖的内容太多,需要慢慢消化,不细嚼慢咽的话,吞到肚子里的肯定是大块的石头瓦片,硬邦邦硌得慌。
在伍尔芙的文字丛林里穿梭,细细地一点点观赏。汹涌而出的才华和灵感,就像黑色夜空中,突然绽放的一簇簇夺目烟花。你不知它们何时盛开,但只要它们点燃,就一定熠熠生辉、光彩照人,不同凡响。等那绚烂和斑斓散尽,你依然意犹未尽,在夜空里找寻它们当初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