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藏在银盐颗粒间
“其实这间屋子并没有什么秘密,它是我们的胶片冲洗暗房。”正在暗房放大照片的大三学生田恒一这样说。
田恒一从大一起接触黑白胶片摄影,走进暗房的第一天,他就被其中的气氛所感染。那时年轻人都在紧跟数码潮流,但田恒一却对胶片情有独钟。在他看来,胶片的乐趣就在于等待出片子的那个过程。
“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一个小黑屋子里,只有红色的安全灯亮起来,整个世界好像就剩下你和你手中的胶片。”为了一张照片,田恒一可以在暗房一待就是10天,“其实就是跟自己较劲儿,如果放像放不好,会觉得对不起这张底片。”
不过,现在愿意费这个劲儿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数码照相机当道的今天,摄影技术变得更为简便,传统胶片摄影受到数码摄影极大的冲击。据了解,近几年彩色胶片的需求以每年20%的速度下降。就在6月20日,柯达公司宣布将在今年停产旗下拥有74年历史、以色彩艳丽著称的克罗姆胶卷,这似乎意味着,属于那个胶片时代的颜色和记忆,正逐一远离我们。
“玩胶片的人越来越少了。”在北京市五棵松摄影器材市场经营二手胶片相机的王建中说。在这里,绝大多数的门市都在经营数码摄影产品,为数不多的几个摆放胶片相机的商店基本都在经营二手生意,来到这些商店的顾客大多是出售自己原来的老相机。“周末的时候,数码相机的专柜人多得挤不进去,而我们这些经营二手胶片机的店里,人寥寥无几。”王建中说。
王建中已经快60岁了,年轻时的他喜欢摄影,退休后做起相机生意。说到传统胶片相机现在的处境,他有些伤感,“过去的老东西很快就被低价卖掉了。”但他又告诉笔者,现在也有好多人来买二手胶片机,他们喜欢那种胶片的特殊质感,那是数码相机很难模拟出来的。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相机曾是一种奢侈品,能够拥有一张照片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是一种幸福。“我年轻时家里有相机的非常少,能借到一台相机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儿。”王建中回忆,当年北京第一个立交桥复兴门立交桥刚建起时,街坊邻居要他去那儿给他们照相留影,“小孩儿带着好几身衣服,拍一件换一件。能有个相机给大伙儿拍照片,觉得特别得意。”
在王建中看来,每台机械相机几乎都是一件艺术品。而现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相机更容易操作,摄影变得更简单,但人们在拍摄中倾注的情绪似乎少了。照片能一下拍很多张,可从中得到的快乐却不一定与之成正比。
摄影爱好者范曾正在甘肃省门源县油菜花田采风,像大多数爱好摄影的年轻行者一样,他带了一套数码相机装备,但在他的摄影包里还是装着一台135胶片机。“拍纪念照,数码相机确实方便。但是如果搞创作我还是使用胶片相机。胶片相机要经过反复思考才摁下快门,它的使用者集中在一个固定人群中,这些人更重视拍摄过程中的思考。”范曾说。
暗房师张左常跟朋友说,传统的胶片摄影是学摄影必经的入门阶段,它的乐趣就在于钻研的过程。“玩摄影先得弄明白胶片相机,这就好比写书法首先得学怎么研墨、墨浓到什么程度稀到什么程度,在思考中得到乐趣。如果连研墨都不会,那还写什么字?不如拿圆珠笔直接写。”
张左是在1984年快30岁的时候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此后,他专攻暗房技术,摄影作品《大眼睛——苏明娟》的后期暗房加工就出自他手。数码潮流的冲击使暗房师这一行当日渐式微,但做了20多年暗房师的张左依旧对胶片摄影充满信心。“虽然现在好多冲印店似乎一家接一家地关门停业,但那只是一个方面。在摄影圈里还是有很多人使用胶片,特别是一些摄影家的创作。用胶片相机拍照就像存钱一样,拍完的胶卷我都会先搁着。片子冲洗出来时,那分惊喜和幸福就全都来了。”
胶片上的黑白银盐也是一种“语言”,这些颗粒的粗细大小决定了图片的美感,每张放出来的照片也因此而独一无二。就算画面上会有脏脏的小方块,那也是影像独特的个性。这是摄影艺术的初衷,不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