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8日
星期
边走边说

一座高原城市的文化梦

本报记者 王晶晶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28    [打印] [关闭]
    草原、戈壁,这是对于德令哈最初的想象。1988年,诗人海子来到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在那里,他写下了《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那一年,德令哈刚刚撤镇建市。

    一些文学青年正是因为海子这首诗而得知这座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的小城。实际上,此前它的出名更多因为市郊的“德令哈劳改农场”。

    德令哈是海西州州府所在地,青藏铁路穿城而过。由中共海西州委、海西州人民政府等主办的第二届柴达木民族文化艺术节正在这个城市举办。2003年,德令哈开始像中国大多数城市一样发展旅游业。此前,海西州副州长吕刚到北京召开艺术节新闻发布会时表示:“作为一个地方政府,选择来北京启动活动体现出我们的决心,也是我们推广自己旅游品牌的一个举措。”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德令哈市旅游局2008年成立,最初只有1名工作人员。目前,全市上星级宾馆5家,邮局里还很难找到单独发行的德令哈市旅游明信片。据德令哈市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以这样的接待能力,2008年德令哈市接待游客24万人——这座城市的全部人口只有不到11万人。

    第二届柴达木民族文化艺术节显示着这个城市在文化旅游方面的野心。“来宾花名册”是一个最好的佐证。除了常规的省级领导和各地区嘉宾外,组委会还邀请了105位商贸企业、金融界的嘉宾以及50位媒体记者。西宁电视台为艺术节的开幕式做了现场直播,在2008年建成的奥运文化广场上,“4万人观看了开幕式”。

    主办方还安排了美食文化节、《天上人间柴达木》文艺演出、参观工业园区等活动,似乎要在4天里尽可能地展现德令哈的文化、旅游资源。3位美国古典音乐演奏者也应邀而来,因为这3人,组委会跑了两个月拿了4张批文,最终,他们只能在德令哈停留不超过24小时——这座城市还没有完全对外国游人开放。不过,据说这个三重奏专场音乐会现场,不少观众都睡着了。

    摩托车穿越赛、第五届“那达慕”大会(那达慕,蒙古族草原盛会,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艺术节的系列活动将一直持续到10月。在欢迎晚宴上,当地一位领导致辞时提到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切确实是为了德令哈乃至海西州的经济发展。无论是为此次艺术节冠名的“青海中航”还是参加演出的“河南义马煤业”都与当地有重要的商业合作。

    当地宣传部给我们推荐的采访对象是一位本土民间艺人,蒙古族青年,39岁的工商银行客户经理贾纳。他曾参加过第一届柴达木民族文化艺术节,为一些传统的蒙古族歌曲重新编曲,使之更具现代感。贾纳的父亲是一位62岁的牧民,会演唱几十首蒙古族长调,这是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项目。贾纳说,因为嗓音不合适,他并没有跟父亲学长调,他9岁的女儿则对流行音乐更感兴趣,对于艺术节,小姑娘更关心的是“谁来了”。

    “希望以后艺术节能更向牧民倾斜,向牧区发展,在草场上举办,那里有更淳朴的东西。”贾纳这样说。这是他的希望,而对于一座正在发展的城市来说,文化、旅游,显然被赋予了除此之外更多的意义。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