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0日
星期
新知

冷淡拒绝的恶果

■滕国鹏/编译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30    [打印] [关闭]
    现代人在交往中,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往往会很干脆地拒之千里之外,尤其是年轻人更容易如此。你可能以为这是个性的体现,但是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不恰当地冷淡他人可能会让对方非常愤怒,甚至会引发很严重的后果。

    发表在2009年《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的研究发现,那些遭到社会排斥的人更愿意将他人的行为评定为是不怀好意的,并有可能采取敌对的报复行动。

    对以往校园枪击事件的案例研究发现,校园枪手一般都曾遭遇到同辈的排斥。但并不是每一个遭到社会排斥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暴力行为,他们会通过其他方式发泄不满,表现出攻击倾向。来自美国肯塔基大学的研究人员C.Nathan DeWall领导课题组对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研究。

    研究选取了19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象。实验结果表明,遭到社会排斥的被试者,更倾向于将带有攻击意味和词义模糊的词语认定为更熟悉。在接下来的词干补笔作业(一种对内隐记忆的词语补齐)中,他们更愿意用有攻击意味的词语来补齐词干,在整个实验中实验组被试者均体现出相似的行为方式。

    这说明当被试者感受到了他人背叛的时候,会倾向于将他人中立的行为解释为有敌意的行为,也更容易采取敌对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个体由此会形成一种“敌对认知偏见”,对没有排斥他的人也会产生敌对行为,甚至是此前与其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出现敌对行为的“泛化”,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人和事物。

    DeWall认为,更好地了解为什么拒绝引发攻击行为,对于防止严重暴力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探索如何更好地接纳不同群体和他人,对于社会的整体和谐,或许具有格外重要的作用。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