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0日
星期
亲子学分

青春期是谁的问题

■宫学萍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30    [打印] [关闭]
    偶然看到一幅摄影作品,感动于流淌其中的能量,就随手拍了下来,传给几位同行朋友——画面上,一棵瘦瘦小小的金色雏菊,从干裂的大地中竭力探出细弱的身躯,顶着枝头尚未展开的花蕾,倔强地向着太阳生长。

    后来,这张美图引发了一场有关生命真相的大讨论。而争论的焦点最终集中到一个唯美的假设上——假若,这小花和大地都有你我一般的感受能力,那么,在幼苗破土的那一刻,到底是钻出来的花更疼?还是裂开来的地更疼呢?

    参与讨论的人们分成旗帜鲜明的两派:目前尚在单身,周末必须回家看老妈脸色的大男大女们,纷纷支持花朵的努力,而像我这样已经不慎为人父母,每天下班还要哄孩子洗澡睡觉的老爸老妈们,则更多理解大地的苦痛。

    也许,这个看似无聊的虚拟问题,正好就象征了“青春期”带给孩子和父母双方的冲击。

    见过太多父母,一看见孩子额头上冒出大大小小的青春痘,就开始为将来的日子产生无尽的担心。甚至听到孩子跟异性同学通了5分钟电话,就会害怕明天自己不慎成为哪个孩子的祖父母!性?香烟?毒品?暴力犯罪?媒体上不断挑战心理极限的报道,还有身边人们口耳相传的小道消息,都让焦虑的父母视孩子青春期的到来如洪水猛兽。但大家到底担心的是什么?恐怕很多父母自己也说不清。

    其实在心理学家的眼中,青春期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孩子们不过是希望在那种“恰到好处”的令人讨厌(主要是令大人们讨厌)中,不断尝试并确认: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的这些疑问,主要都是围绕着自己在整个社会和所在团体的角色地位等重大问题展开。简单地说,他们是在努力通过各种体验“成为我自己”。

    但孩子们的这种自然成长,却常常带给家长很多莫名的焦虑。

    而这些焦虑很难说是完全围绕孩子的,其中还混杂了很多家长自己的焦虑。这里借用精神分析的一句名言“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孩子长大”,因为孩子大了,就证明父母老了。当一天清晨,你惊恐地发现,身边那个昨天还拉着你的衣角咂棒棒糖的孩子,今天的言行举止突然就开始不再那么“像”个孩子,而自己却在同时一步步进入中年甚至更年期,开始体会到事业的瓶颈和身体的衰弱,开始相信自己再也不能像年轻时那样为了一个报告通宵加班,你能不恐慌,能不焦虑吗?

    如同大地身上开满鲜花才增添了活力,父母的生命也常常因为抚养一个孩子而变得日益充盈。当孩子小的时候无条件地依从父母,需要父母,全方位地听父母的话,按照父母的意愿学习和生活,父母就会在每天对孩子繁杂的照顾和养育过程中,体会到权威的感受,被需要的感受,自我实现的感受,甚至是为什么活着的意义感。

    而当孩子在青春期的冒险中,开始建立了他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处事原则,建立了他自己的思想理念和甚至审美标准,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抛弃父母给予的那些原有框架。所以,从心理意义上说,青春期,对于孩子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对于父母来说才是。如果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自己的衰和老,应该就会对那些可爱的孩子宽容和放心许多。

    不如回头想一想我们自己的青春,哪个男孩没有在青春萌动的时候,撒过谎,打过架,幻想过性呢?谁又没有做过一些父母都不敢想象的事呢?就是在那些曾经“疯狂”的小事里,我们犯过一些错误,也获得一些体验。但没有这些错误和体验,也许才是一个生命最大的丧失。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