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GDP落伍回归“经济幸福”
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市上半年的GDP增幅首次低于全国水平,很多人表示了深切关注,甚至是忧虑。站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关口,我倒认为此举具有一种特殊的经济勇气和调整胆略。
长期以来,由于GDP就是衡量地方政绩、发展水平的权威杠杆,我们对GDP已经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惯性思维,只能攀升,不能降低,降低就意味着发展减缓、经济落后等。这种量化考核在强化了“发展至上”的经济原则的同时,也容易出现一哄而上的“GDP崇拜”,于是就出现了屡见不鲜的“黑色经济”、“污染经济”、“高耗能经济”等。我们得到了产值,却将精神质量、生活质量和幸福保障给淡忘了。
上海市的“落伍”,除了外向型经济的因素,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较深外,更在于上海正在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了“两高一资”企业,“通过投资支撑经济增长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需要改变,不失时机调整结构,把产业升级与淘汰落后产能结合起来”。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蔡旭初的答记者问,给出了“放慢”答案:要进行结构调整,要淘汰那些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让上海经济借助“经济危机”压力,完成一种“质”的提升。哪怕这样做会让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也应该义无反顾的进行下去。毕竟,在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后者的影响力、经济地位更为重要。所以,人们不但不为上海的这种“落后”而担忧,反而为这种“转型的勇气”而倍感欣慰。
目前的上海经济已达到了较高层面,“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保持了连续16年的两位数增长,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有了这些经济总量的支撑,上海市就应该有信心跳出传统经济评价方式。
再说了,上海市GDP产值的1%的增长,就可能远远大于其他地方2%乃至更多的增长量。而且,上海日前也宣布,计划投100亿元重点发展九大高新产业,即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这些高新产业,将会为上海市的未来经济注入值得期待的“新鲜血液”。
其他地方,如果具备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条件和经济基础,也不妨跳出GDP传统定势,多注重经济质量的提升,多注重“经济幸福”的酿造,这样做虽然会使GDP的数量放慢了,却能得到更多“精神幸福”。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允许GDP适当放慢、放缓的“螺旋形观念”,用一种更理性、科学的观念认识GDP总量,比那种单纯的“GDP只能上升”要高明、理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