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
星期

别样青春,铸就一个个奇迹

——记西藏军区某摩步团(上)
本报记者 李雪红 特约记者 赵丕聪 通讯员 黄建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31    [打印] [关闭]
    时间:1990年8月1日。地点:西藏拉萨。

    当接过那面用汉、藏两种文字写着“高原铁骑、戍边卫国”的锦旗时,西藏军区某摩步团的官兵们就意识到,他们接过来的不仅仅是一面锦旗,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及祖国赋予他们的使命。

    这一天是西藏军区某摩步团成立的日子。

    19年过去,如今的高原铁骑雄姿英发正青春。

    19年来,这支诞生在雪域高原的年轻部队历经千锤百炼,用铁血军人的忠诚,实践着锦旗上那八个字的殷殷嘱托;用壮美的青春,在雪域冰峰之间创造着一个个奇迹。

    青春+清醒

    作为我军高海拔地区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摩步团从呱呱落地那一天起便成为世人瞩目的“时代宠儿”:人员是从战区17个单位抽调来的佼佼者,基本骨干都在上级组织的各类比武竞赛中夺过名次;装备配置最新,很多装备不但在全军是一流的,有的还是总部专门为团队研发的;工作条件最好,凡是团队建设需要,上级首长机关总是有求必应开绿灯。

    然而,组建不到半年,这个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时代宠儿”,却被千里之外一场突发的海湾战争打蒙了头。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刮起了史无前例的“沙漠风暴”。精确打击、非线式作战、智能化攻击……一场从未见过的全新战争,让摩步团官兵觉得异常“陌生”:“这是哪门子打法?人都牺牲了,连对手的面都没见着!”

    也就是在这天,官兵这种自我满足与陶醉,被无情的现实击碎。抬头看世界,低头看自己:新型装甲车被当做普通的交通工具开着四处跑,某新型车载电台因操作繁琐而被晾在一边,实兵演习还是像传统步兵那样冲山头……年轻的官兵们惭愧地反思着。

    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此刻,他们对“战争”的理解被完全颠覆。

    那段日子,摩步团组织官兵反复观看海湾战争录像资料,并以“这场战争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为题,开展群众性大讨论,使大家从中领悟到:靠“刺刀见红”赢得胜利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用首任团长孙德禹、政委张军的话说,就是:“经济文化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卑保守、不思进取;武器装备相对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观念陈旧、不愿变革创新。”这句话成为摩步团不是团训的团训,一直贯彻到今天。

    青春+高标准

    摩步团组建之初,团党委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

    那年冬天,摩步团接连发生两起事故,一起是手榴弹实弹投掷时,一名战士因过度紧张手榴弹不慎从手中滑落,因处置及时没造成人员伤亡,但给手榴弹实弹投掷留下了巨大阴影;一起是轻武器实弹射击考核时,发生枪走火造成一名战士意外身亡。

    前后不到一星期,接连两起事故,这不仅在全团引起了不安与恐慌,而且还引来了两级军区联合工作组的调查与整顿。

    “再不能出事了,实枪实弹训练与考核科目就点到为止吧。”送走工作组,官兵们私下议论纷纷。

    训练还搞不搞?这成了摆在团党委面前的一大难题。最后,团党委统一了思想:事故原因要查找,教训要吸取,绝不能以消极保安全而放松了军事训练,削弱了部队战斗力。训练不但要继续搞,还要高标准地搞。

    工作组走后第三天,全团手榴弹实弹投掷继续进行。为防止一些单位担心出事而“走过场”,担任督考组组长的团参谋长亲临考场督阵。他对照各个连队的战士花名册,一个一个地核实。

    翻阅摩步团的年度训练记录,其间记录了他们一串串“坚持战斗力高标准始终如一”的足迹。

    装甲车蝶形移位驾驶训练,大纲没有要求闭窗驾驶。训练中,官兵一个个都主动要求闭窗驾驶。这就好似瞎子开车,在起初的训练中尽管驾驶员一个个都被撞得鼻青脸肿,可没有一人叫苦退却。有人对此不解,官兵回答说:“战场上如果开窗驾驶,无异把自己当作活靶子主动送给敌人打,平时训练就得坚持按实战标准练。”如今,这些驾驶员闭窗驾驶轻巧熟悉,如入无人之境。

    步战车限制路驾驶通过各种障碍物训练,按大纲规定是车宽加60厘米。可官兵们在训练这一科目时仅设置为车宽加40厘米,“因为西藏与内地不同,沟壑纵横,路况复杂,战车机动难度增大,平时不主动提高训练标准,战时就会陷入被动。”

    在内地部队,官兵负重训练35公斤算是奇迹,可地处“生命禁区”的摩步团官兵却把它作为训练的必须标准。

    高标准带来超强战斗力。在西藏军区统一组织的大大小小32项军事比武中,摩步团夺走其中96%的金牌。

    青春+无畏

    被喻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其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是地理上的“地球第三极”。

    首任团长孙德禹至今清楚地记得,部队刚组建时,尽管官兵都是从各部队抽来的佼佼者,可面对早上5000米长跑,上午开课前伸展双臂握两块砖头绕营区跑4圈、蛙跳200次,中午体能强化半小时,下午开课前先做100个俯卧撑和100次负重下蹲,晚上睡觉前练倒立15分钟和仰卧起坐100次的挑战生理极限的体能训练“食谱”,很多人还是吃不消,一些官兵相继累倒或病倒。为逃避这种“魔鬼体能训练”,有人想方设法找关系调走,有的战士甚至整天哭闹着要退伍。

    “团长,西藏不比在内地,再这样下去弄不好会死人的。”一些人来找孙德禹了,就连上级机关也给他打电话,说是不是降低一点体能训练标准。

    在争论不休的团党委扩大会上,孙德禹说:“在西藏,你不向生命极限挑战,战斗力就得不到提高,打得赢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总之,训练方法可以改,训练标准决不能降!”

    这种高强度高难度的“魔鬼体能训练”被坚持到了今天。

    野外生存训练,是对每位官兵生理与心理、意志与耐力极限的考验与挑战。过去,为确保野外生存训练“绝对安全”,他们采取适当降低训练难度方式,大多有意识地把这一科目安排在气候较好的夏季进行。

    “我们可以选择训练的天候与时机,但我们不一定能选择战争的天候与时机。”

    2006年,现任团长郑卫国走马上任团长当年,就把冬季野外生存训练提上训练日程。

    那年11月,迎着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他亲自把部队带到白雪茫茫的藏北无人区。

    除武器装备外,每名官兵只随身携带一个指北针、一把匕首、一根火柴、一壶水和一小袋大米,就朝着目标区域出发了。踩着没膝积雪,迎着刺骨寒风,大家手脚并用,艰难地在风雪中“犁”行,一天行进还不到10公里。

    一个星期后,官兵随身所带给养消耗殆尽,可眼前还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茫茫荒原。为了生存,渴了,他们随手抓起一把雪塞进嘴里;饿了,他们用双手刨开厚厚积雪,挖草根、捉地老鼠充饥。经历23天生死考验,大家终于走出这片死亡之地。

    超越的是极限,收获的是战斗力。近年来,摩步团官兵一次次向战斗力极限发起冲锋,先后填补了装甲车横渡雅鲁藏布江、摆兵4800米雪线演练步装协同等200多个高原军事空白,刷新了暴风雪夜里500公里紧急机动、4昼夜不间断渗透作战等60余项高原军事记录。

    2006年9月,26个国家的驻华武官来摩步团观摩,美国、德国、印度尼西亚、斯洛伐克的驻华武官向摩步团藏族指导员阿娜问了同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从内地征兵?当地人不是更容易适应西藏的环境吗?阿娜朗声答道:作为一名中国军人,必须能适应中国领土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

    青春+信念

    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每一个中国军人在参军那天起就必须树立的基本理念。

    然而,摩步团在针对伊拉克战争官兵的思想反映的一次全团官兵思想大调查中,问卷上关于“你认为武器装备在战争中起什么作用”的回答引起团党委的重视与不安。因为,62%的战士选择的答案是“决定作用”。

    这方面的专题教育年年搞,为什么还会出现“一边倒”现象?

    一场战争颠覆了多年的教育观念与成果,这使得摩步团党委不得不反思:这项教育光靠空洞说教不行,还得像战士说的那样“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说话”。

    于是,团党委常委一人一课,轮番上阵上大课。时任政委李峥阳在第一堂课请大家到大礼堂看电影《甲午战场》。看完影片,官兵们个个义愤填膺。李政委不动声色,继续请大家看幻灯片,并在对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投入的定远号、镇远号等舰与日本战舰的吨位、马力、数量等情况进行一一对比分析后说:“单独从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和数量看,在甲午战争时中国军队实力并不比日本军队差,败就败在脑瓜子上。”在铁的事实面前,战士的思想被震撼了。

    接连一个月,从历史讲到当代,从国内讲到国外,20多个武器装备以劣胜优的经典战例,有事实,有对比,有分析。讲者讲得有根有据,闻者听得心服口服。

    亲历的事更有说服力。

    当年10月,摩步团组织野外驻训。在上级组织的实兵对抗演练阶段,发生了一件官兵意想不到的事。战斗动员时,凭借着比兄弟单位相对先进的武器装备,官兵一个个信心十足。战斗打响后,摩步团节节推进,对敌方一路紧逼。经过一个多星期10多个回合的斗智斗勇,决定最后成败的一仗在凌晨的总攻时刻打响。可指挥员一声令下,部队却迟迟不见动静。原来,负责传令的战士因兴奋与紧张摁错了一个按钮,使得先进的信息指挥控制平台一条电路被烧毁,导致战斗指令无法及时发出。结果,对方反败为胜。

    虽然只是一场演习,但摩步团党委抓住时机,在全团组织开展了一场“武器装备与人究竟谁主沉浮”的深入讨论。

    切肤之痛让摩步团官兵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武器装备优劣固然无法一时改变,人的素质可以不断磨砺提高,软实力在战场上的作用不可小视,可以弥补武器装备性能的不足,同样可以打胜仗。同时,这也让官兵进一步坚定了“打得赢”的信念。

    心中永远有坚定的信念,时刻不忘责任与使命,最终收获的是希望与喜悦:19年来,摩步团出色完成重大战役演习、迎外展示、国际维和等27项重大军事任务,创新战法训法40余项,技术革新成果30多个,团队连续11年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19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滴水。对摩步团官兵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又一个365天。摩步团官兵用他们的努力表示着:我们没有辜负锦旗上那8个字的嘱托,有我们守边关,祖国人民请放心。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