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水务是否背后推手
已经有相当多的媒体做出了这样的判断,认为洋水务是水价上涨背后的推手。
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坚决反对这种说法,他举出的例子是,北京没有一家洋水务,不也要涨价吗?大岳公司曾经为多个城市的供水改革提供咨询。
外资进入中国水务市场已经有10年历史,势头很强,目前在中国的主要城市基本上都有项目,他们的供水规模已经超过城市总体供水规模的一半。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专家徐宗威认为,应该清楚地辨析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是否就把中国的供水搞好了。
在徐宗威看来,除了成本外,还有一些新出现的因素也在推高水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供水企业被高价出让经营,比如一个原本5亿元的供水项目,经过招标后,可能以15亿元甚至更高的价格成交,以这样的价格获得该项目的公司自然需要在获准的经营期限内收回成本,而且还要获得相当的赢利,提高水价是最直接的办法。
外资进入中国水务市场通常伴随着溢价收购,其财大气粗的行为经常让国内同行费解。外资水务集团的优势应该是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更好的服务,但为什么他们采取的却是砸钱的方式?
从洋水务高溢价收购屡屡得手的情况看,地方政府都希望盘活公共产品生产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投入其他领域的建设。洋水务正是摸透了地方政府的心思,用高溢价买下水价,最后再靠老百姓为上涨的水价埋单。
学者江涌曾撰文说,2007年,跨国水务公司曾在中国大地上掀起溢价大战。当年1月,威立雅水务与兰州供水集团签署了45%的股权转让意向性协议,报价17.1亿元,远远超过同时竞标的中法水务报出的4.5亿元和首创股份报出的2.8亿元。8月,扬州自来水股权转让项目招标,转让49%的净资产,中法水务以8.95亿元的投标独占鳌头,报价为资产价值的5倍左右。9月,威立雅水务以21.8亿元夺得天津市北水业49%股权转让项目,超出净资产额3倍。
跨国水务公司动辄以3~5倍的高溢价竞购中国水务资产,令相关地方政府欣喜若狂,不仅增加了政府收益,而且还引进了外资,提高了GDP与政绩。然而,中国水协会长李振东一针见血地指出:“外商今天高溢价收购供水资产,明天都要成倍地赚回去。一届政府的政绩,将成为今后历届政府的严重隐忧,最终都会转嫁给老百姓。”
另一个近年来出现的问题是设施折旧的不规范。城市供水管网、净化设备的折旧也是水价的组成部分。这些设施的折旧都是按照一定的年限来计算,比如80年折旧完,甚至100年折旧完,但是一些公司为了赢利,却要在20年甚至10年内就把折旧完成,这样算下来水价自然要提高。在我国目前的城市供水行业,设备管道的折旧过快,缺少规范。
对供水行业出现的新动向,徐宗威说,地方政府对公用事业改革要有充分的认识,改革不是聚资敛财,也不是淡化政府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