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年轻指挥长:大工程要有大智慧
33岁的赵庆国是中铁电气化局负责汉口站改扩建工程的总指挥,汉口站是武汉铁路枢纽一等甲级客运站,与武昌站和在建的武汉站形成三足鼎立,共同负担武汉枢纽的铁路旅客运输。“赵庆国就是有一股干劲儿,但他干活儿不是傻干,而是巧干。”这是员工们对赵庆国的评价。
武广客运专线是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来首批开工建设的技术标准最高、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快的客运专线;汉口站的改扩建工程是目前中铁电气化局所承担的最大的单体工程。“两个工程的重担分别压在两个年轻的指挥长身上,他们在工程建设中也确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铁电气化局宣传部新闻科长王健这样评价两个年轻的指挥长。
创新是不懈的追求
在武广客运专线的建设中有七个关键项目需要引进国外的技术支持,为了尽可能节约资金,项目负责人何劲松把这些关键项目打包竞标,让几家著名的跨国公司充分竞价。
在设计和施工安装中,何劲松带领团队进行了一些创新。在线路的设计模式上,中标的是一家德国公司,在高速铁路通过道岔时,德国公司的接触网采用的是交叉的线叉,而法国公司一般采用无交叉的线叉,经过研究,何劲松的中方团队都认为无交叉的线叉应该更安全、可靠,因此在施工中就采用了与德国公司不同的设计模式。
赵庆国的创新主要是在管理调度上。汉口站是京广铁路运输线的重要一站,京广线的运行是绝对不能受影响的,这是赵庆国所面临的最大考验。汉口站改扩建工程包括扩建站台、搭建雨篷和地道出入口改造,“扩建站台还好说,但改建站台我们要在保证列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进行,工程所需外运土方、原材料和构建的运输车队只能在列车运输间隙进站,这就需要我们做好调度工作。”
为了做好调度,赵庆国不仅加派了工程防护人员,24小时巡逻,还派出调度员专门与火车站的调度相配合,根据火车站的人流和列车到站时刻表来随时调度施工人员和运输车辆。
克服不可预料的困难
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各种困难都是不可预料的,为了按时完成工期,赵庆国和何劲松必须顶着困难上,想办法克服各种困难也成了他们工作的常态。
汉口站站台上的雨篷有48米的跨度,因为梁和柱子都是方形钢管,有任何一点扭曲变形,雨篷的对接就可能失败。为了保证能够成功对接,赵庆国首先考虑的就是产品的质量,于是,他找到3个生产厂家生产的样品反复进行比较,找出质量最好的一家。“为了防止产品变形,我们从运输时就开始派人保护,采取了最稳妥的固定方式保证运输安全。”赵庆国告诉记者,为了能够顺利地焊接,他甚至还提前按照模型做了一个架子,让工人按模型进行焊接。
在武广客运专线的建设中,主变压器和AT变压器的运输是最困难的。有些生产厂家按照以往的经验,想当然地认为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把变压器运到工程现场,但因为道路条件的限制,往往耽误工程进展。
按照工程进度,6月10日要贯通长沙以北的路线,由于连日暴雨,变压器的运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路边停了将近半个月,何劲松只好指挥工人搭棚子保护变压器,然后带领工人加固路面,烘干设备,终于在规定日期之前完成了任务。“这些困难都是不可预料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加大了投入,但我们也是吃一堑,长一智,在随后的工程中就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尽量避免困难。”何劲松解释说。
大工程的管理要有大智慧
何劲松手下的副经理吴均认为,何劲松是个善于做计划的人。
在吴均看来,2003年准备铁路第五次大提速时,何劲松就表现出了良好的领导才能。
当时,在工作图纸不到位的情况下,所有工作都几乎停滞了,而何劲松则要求员工紧盯电气化局的设计院,甚至派技术人员帮着设计院的设计师一起做图纸,提前了解工程的技术标准,并且在这期间做出了全部的工作计划,随后的工作就是按部就班地展开。“这个工程干得漂亮,就是因为我们事先就做好了完备的计划。”吴均说。
“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这8个字就是何劲松管理经验的总结,他说,“越是复杂的工程越需要计划,越觉得计划没用越要做计划,只有做了计划,一件工作才是可控的。”
“汉口站改扩建工程几乎都是在抢时间,每个工序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否则就影响其他工程,所以做好计划是必须的。”让赵庆国记忆犹新的是吊装主框架时那种紧张的场景。因为吊装区有三分之二在运行线路的上方,赵庆国只好指挥工人先焊接平时能做的三分之一区域,“火车站只给了我们4个小时焊接剩下的三分之二区域,是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3点,为了顺利完工,我们下午就开始焊接,然后晚上直接吊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