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日
星期
73年前,红军三大主力在这里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会师地 会宁谱新篇

新华社记者 宋常青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8-03    [打印] [关闭]
    这里见证了一个重要的时刻: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这一刻,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从此,中国工农红军破天荒形成一个拳头,开创历史新纪元。

    73年风霜雨雪,73年艰苦卓绝。抚往追昔,红军长征会师地会宁已经今非昔比。

    “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已经并将永远激励着会宁儿女,不断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开拓进取,争取经济社会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兵力、装备处于绝对劣势且没有后方依靠的情况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突破乌江天堑、飞夺泸定桥、跨越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渺无人烟的草地,历尽艰难险阻,突破了国民党数十万部队的围追堵截,纵横十余省,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会师之前革命形势非常严峻,既有长征路上给红军将士带来这样那样的困难,也有张国焘分裂主义路线对革命的干扰。”长期从事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研究的会宁县委党校原校长杜守琴说。

    1936年夏,为了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作出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合的伟大战略决策。会宁北依黄河,东南面紧靠西兰公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36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陕北保安讨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地点时,就选定了会宁。毛泽东同志说:“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1936年10月2日凌晨,由红一方面军十五军团直属骑兵团组成的特别支队攻占会宁城。10日黄昏,红一、四方面军在县城文庙大成殿内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师联欢会。

    由于连日降雨渭河河水猛涨,加之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二方面军延迟了与一、四方面军10日在会宁县城会师的原定计划。之后分别于15日与红四方面军会师,18日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实现了全面会师。

    会宁县会师文化研究所所长胡炯涛说,从此,中国革命由大江南北转向黄土高原,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政府、中革军委最后实现统一、团结、和谐共进,中华民族长久聚集起的精神力量喷薄而出。

    会宁是长征期间三个方面军齐聚在一起实现大会师的唯一地区,也是红军到达人数最多、停留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会宁会师是红军数次会师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意义最深远的一次。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是民族抗战的前进阵地,是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典范,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毛泽东军事路线重大胜利,张国焘分裂主义路线彻底失败的标志。作为长征的会合点,会宁与出发点瑞金、转折点遵义、落脚点延安一道,成为中国革命圣地。

    抹不去的红色记忆割不断的革命情结

    走进会宁城区,沿街每个路灯灯柱上,都装饰有红一、二、四方面军的军旗。血色军旗仿佛在诉说着会宁同中国革命的密切联系。会宁,承载着共和国的光荣和梦想,在这里,红军和会师地群众血脉相连。

    “爷爷在世时,每年上坟都要我们站在小红军的坟前,对我们说:你们要记住,没有小红军就没有这一家子。”会宁个体工商户魏长征说。

    他的父亲魏煜3岁在街上玩耍时,敌机飞来轰炸会宁城,一颗炸弹落在魏煜身旁。1名年仅14岁的小红军战士猛扑过去,把魏煜压在身下。魏煜只有露在小战士遗体外面的右腿和右手两个手指受伤,而小战士却献出了生命。小红军没有名字,也找不到家人,爷爷魏鸿儒把小红军安葬在魏家祖坟旁,并以“继续长征”之意给3个孙子分别起名继征、续征、长征。

    在会宁,对红军的感情也以另一种纽带呈现: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每年新生入学第一课,都要到长征胜利纪念馆接受一次革命教育。“小时候家里人给我们讲故事,讲的就是红军长征。每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人,都有说不完的红军故事。我们都是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的。”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主任杜永胜说。

    这些珍贵的记忆和会师留下的诸多旧址,成为会宁人的宝贵财富。目前,会宁被列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城市之一,成为享誉全国的红色旅游胜地。自200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开馆以来,以长征胜利纪念馆、会师纪念塔、会师楼等为主体的会师旧址接待国内外游客100多万人次。会师旧址已成为重温长征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发扬长征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

    会师期间,6万会宁人民不但保证了近7万名红军将士战斗、生活所需,还把400多名会宁子弟送进了红军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仅征集带走的粮食就近500万斤。而如今,曾为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的会宁,也得到了中央和全国各地的支持。仅2008年,国家下拨会宁农村建设、扶贫、社会事业等诸多项目资金就达到52150万元;2006年以来,中央、省、市累计下达抗旱资金305万元,引洮工程等诸多饮水和灌溉工程也相继开工建设。

    在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从去年开始,每年都有来自江苏省如东县的十几位老师参与教学。第二批支教老师的带队老师陈德明说:“我们在这里上课,要把如东教学的新方法带到这里,更要认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在会宁县城正南30公里的中川乡大墩梁烈士陵园拾级而上,耳听着杨树、侧柏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又回到了会师之后的大墩梁阻击战。在这一场战役中,红5军副军长罗南辉和887名红军指战员伤亡。

    如今,站在烈士陵园里俯视四周,农田里的小麦正在收割,玉米正在吐穗,一片丰收景象,早已没有了战争的痕迹。每逢清明、春节,上坟的大墩村民总记得到烈士陵园点一炷香、烧几张纸……

    登上会师楼,远眺白云蓝天,看着楼上猎猎作响的红旗,耳边仿佛又听到激战的枪炮声,看到红军战士从硝烟中走来。高原小城会宁,已经紧紧和中国革命联系在了一起。这一感情,穿越时空,无法阻隔。

    会师精神鼓舞开创新的伟大篇章

    73年来,“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激励着会宁人,克服天旱少雨的自然环境,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会宁缺水,多年平均降水在3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高达1800毫米,十年九旱。境内主要河流——黄河一级支流祖厉河大部分是苦咸水,无法利用。杜守琴说:“上世纪70年代大旱时,麻雀和牲口一看见部队的送水车就往前冲,赶都赶不走。”今年,会宁又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旱,从1月到6月初没有一场有效降雨,城区断水,农田失灌。

    面对罕见旱情,会宁县干部群众发挥“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不等不靠,积极应对:夏粮绝收了,但以玉米为主的秋粮作物却抵御住了干旱,丰收有望;水窖干了,政府筹措资金补助群众一车一车从灌区拉水,没有一户群众因为干旱而断水……

    经过六十年锲而不舍的努力,会宁水利设施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人畜饮水、提灌等各类水利工程241项,发展水地有效面积近30万亩,全县累计水窖总数已达到23.6万眼,全县已累计缓解45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发展庭院经济3.78万处,集雨补灌田13万亩。

    “会宁的发展是同干旱斗争的艰苦历史,虽然过程艰辛,但有中央和各地的支持,依靠全县干部群众顽强不屈的精神,会宁一定能取得抗旱斗争的胜利。”会宁县县长贾汝昌说。

    在解决缺水问题的同时,会宁坚持“打红色牌、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打绿色牌、建设陇中绿色产业基地;打金色牌、建设西北教育名县”的发展思路,着力改善以水、田、路、电、林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7元。

    自恢复高考以来,会宁已向全国输送大学生6万余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1000多人、硕士学位的5000多人,形成了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三苦两乐”的会宁教育精神。现今,会宁籍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和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为会宁赢得了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的赞誉。今年,全县高考二本上线3190人,其中重点上线866人,分别比去年增加430人和81人。

    “过去会宁出钱出粮支援中国革命,如今会宁籍大学生遍布全国支援现代化建设。为共和国作贡献,会宁从不落后。”会宁县委书记常守远说。

    新华社兰州8月2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