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是人才,人才改变中国”的逻辑未免太天真
“货币战争”、“粮食战争”、“石油战争”……在时下动辄以“××战争”吸引读者眼球的热点图书中,《人才战争》也属于盛世危言之列。在作者笔下,从英国、德国到俄罗斯,从印度、日本到非洲众多穷国,全都在惊呼自己国家的人才流失。中国的情形更是令人心惊: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而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2000年以来每年大约有40万人移居海外,其中大部分是通过技术、投资移民以及留学的方式。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科技专业毕业生70%~80%去了美国,2006年,清华和北大分别以571名与507名博士输送量,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在描述了人才战争的10种策略,痛惜庞大的中国人才“军团”流失海外之后,作者归结说,人才回归将改变中国,事关崛起与复兴的中国梦。
让人心生疑窦的是,《人才战争》书中,似乎弥漫着过多“精英意识”的气味。显然,作者心目中的“人才”,与我们看到的街道“人才交流中心”字样中的“人才”二字,含义是大不相同的。在《人才战争》一书里,能够进入作者法眼的,只有海外留学生,于是,所谓的“人才战争”,也就简化成了谋求海外留学生的战争;而所谓“人才回归改变中国”,最终也差不多可以归结为“留学决定论”。作者所津津乐道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去海外“人才抄底”策略,不像是堂堂正正的国家战略,更像是股市浮沉中投机心态的产物。
弘扬国家发展中人才策略的重要性,在立论上无疑是正确的。但立论正确,并不能保证持论没有偏颇。并非只有“留学”才能是“人才”,“留学”也未必意味着一定是“人才”,别忘了“海归”中既有大量精英也会有方鸿渐!以作者在《人才战争》一书中所举的论据,也颇有可商榷之处。作者在书中曾以联想并购IBM部分业务,聘用海外管理人员的事例,说明引进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到目前为止的事实证明,联想的这一举措并不成功。用这样的例子说事,岂不是适得其反?而作者引述的《中国统计年鉴》资料,1996年至今中国已有近140万人出国留学,而留学归国的人数是39万,因此得出“百万留学生滞留海外”的结论,也有危言耸听之嫌。因为作者在这里又犯了简单化的错误。在没有回国的人数统计中,肯定有很多正在海外学习中的学生或者打算回国的学生。毕竟,海外留学有个学习期,不是今天出去明天就回来。这个学习期可能是两年,也可能是五年或者更长,当然,还有可能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