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即便存在攻击性,也是源于自卫
母亲:“叫你为什么不答应?就没见过你这么不听话的孩子!”
10岁左右的女儿:“你干吗摸那个不认识的小孩的头,你为什么对别人这么好,你从来没这样对过我!”
我在心里偷笑了一下,哈,小姑娘的嫉妒心发作了。
那个母亲似乎被激怒了,发飙似的继续数落着女儿,一声高过一声。她完全没有意识到,眼前的这场冲突,其实就是女儿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向她抗议,以此来获取更多的关注。
心理学有一种理论说,在多个子女的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嫉妒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部分,因为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父母关注、照顾,并独占这份爱。瞧,即便是独生子女,看到母亲爱心泛滥,也会感觉自己应得的爱被剥夺,自然会有大大的不爽了。
这让我想到前些时候看过的一本书,《鲤·嫉妒》。在我们的文化中,嫉妒从来都是一种负面的心理状态,阴暗、羞耻、甚至是一种罪恶。可为什么这样的感觉人人会有,时时会出现?
窗边的女孩仿佛时刻提醒你时光不再,她是你的过去,她会变成你,你却无法变成她;在职场上顺风顺水的某同事看上去得意得很,天知道为什么运气永远是眷顾他;班上那个明眸皓齿的文艺委员,淡淡一笑就让你暗恋了很久的男生不争气地整日围着她鞍前马后;甚至是一个陌生人,他只是无意间提到生活悠闲,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
这些时候,你都会觉得不舒服吧:为什么是他/她,不是我?这种不舒服进而演变成不满、迷茫、痛苦、愤怒—看,这就是嫉妒。
作为这本书的主编,张悦然在卷首语中这样写道:这一切都是因为局限。围困在狭促的空间里,看不到之外的人和物,执著于眼前。嫉妒,即便存在攻击性,也是源于自卫。拥有的东西受到威胁,嫉妒像一种条件反射,一种御敌的分泌物。是本能,接近于原始,非常纯粹,比爱更加真实有力。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向母亲发出抗议的小女孩,嫉妒的背后其实是无助,一种关于“不公平”的屈辱感,以及爱的表达。
苏童说:我认为人都有嫉妒心。人在道德范畴和情感范畴都像有很多孩子,其中必有几个好孩子,几个坏孩子。嫉妒就是一个坏孩子,她很顽劣,你要去看管它。不过首先你必须承认它是你的孩子。
毋庸讳言,庞大而专注的嫉妒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而它是需要能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并不很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于是欲望无穷无尽,嫉妒也就无处不在了。换句话说,如果你真的没有了嫉妒之心,把一切都看开,觉得什么都无所谓的时候,或许生命也就失去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