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5日
星期

网络“贾君鹏”的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 李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8-05    [打印] [关闭]
    7月16日,百度贴吧里,IP地址为“222.94.255.”的网友发了一帖,帖子标题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内容只有“RT”两个字母(意为如题)。

    很快,出现了“贾君鹏”的真人回帖,再后面,“贾君鹏的女友”、“贾君鹏爸爸”、“贾君鹏爷爷”之类也出现了,俨然一个全家总动员的劝饭帖。

    就是样一句莫名其妙的话,竟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烧”红网络,短短数天,天涯社区、猫扑等多家网站转载,数十万回帖,近千万点击。

    没人知道贾君鹏是谁。网友发动了人肉搜索,在网络上符合身份的有两个人,一个目前在北京海淀卖书,而另一个则在江苏镇江某建工集团,但都不能确定。

    尽管这句话的由来无从得知,但丝毫无损网友们对这12个字的热爱。许多人把自己的网名改成贾君鹏的亲朋好友等,甚至还有《贾君鹏之歌》、贾君鹏漫画、贾君鹏诗歌、贾君鹏口号标语等诸多恶搞作品相继走红。

    而媒体的介入和关注,让这样的“集体起哄”,不再单单是一场无厘头的网络狂欢。

    就在各方专家对如火如荼的贾君鹏现象进行解读时,北京一家传媒公司的CEO黄亮华在博客中自曝为“贾君鹏之父”。

    幕后推手的真真假假,再次引发舆论对贾君鹏现象的关注。

    策划还是意外

    在这样的一场网络“奇迹”之中,很多人出来“认领”贾君鹏。

    有个叫“荆雀”的网友通过修改博客的发稿日期,冒充这句话的作者:“哈,我要到百度发个帖,……一定好玩。”过了两天,他又说:“我只是发了一个帖子而已,虽然我自己认为有点意思,但没想到这么火爆。”

    这个伎俩很快就被网民揭穿,但并不妨碍他赚得几万的博客点击率。

    相对而言,黄亮华的出现,显然更具真实性。

    7月20日,黄亮华发表博文《为人不识贾君鹏,便称英雄也枉然》。他坦言,贾君鹏只不过是一个虚拟人物,但这场策划“总计动用网络营销从业人员800余人,注册ID(账号)两万余个,回复10万余帖。”

    他们进行了两个月的反复思量和流程设计,动用了4个执行席媒介,轮班监测执行情况,两小时作一次电话汇报。据黄亮华说,在引发轰动效应后,策划团队撤出,他们的回帖只占真正网络回帖的3%。

    黄亮华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但质疑他是“借势摘桃”的网民也大有人在。

    一位参与过贾君鹏“盖楼”(持续跟帖)的网友说:“不可能的,我从最开始就参与了那件事情,根本就是个纯意外的狂欢娱乐。后来我加了群,发帖的楼主,还有早期的那十几个ID都在我们群里,大家都是纯娱乐。”

    “我现在说不了什么。”自称是“贾君鹏”事件策划者的黄亮华拒绝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因为“客户有意见”,负面影响始料未及,“公司网站已经被黑掉了。”

    有报道称,7月30日后,一些网络论坛出现了《揭秘贾君鹏现象:站在背后的影子》、《贾君鹏现象幕后推手:神秘的网络炒作公司》两篇文章,文章都称贾君鹏背后有公司炒作,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曝出”的炒作公司名字不同。

    有网友说策划者是在公然嘲笑网友的智商,愚弄网友之后还要再捞一把。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主任杜寒风却觉得,不必这么“较真儿”,网络不过是一种传播途径,这句话成了流行语,被关注了,传播者也就成功了。

    不断升级的“回家吃饭”

    “这一事件说明舆论流的形成并不以事实为依据,这种现象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丁俊杰认为,在网络时代,网络与现实之间,并无明晰的界限,“网民高度关注会形成那强大的民意”,必然要影响现实生活。

    事实上,“回家吃饭”的热潮已经在现实生活中被发扬光大。

    7月19日,微博客Twitter网友郭宝锋因传播某热点案件的帖子,被警方以涉嫌诽谤罪拘留。随后,众多Twitter网友列队发布“郭宝锋,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7月22日,网友“安替”首先给被拘押的郭宝锋寄明信片,网友得知此事后,纷纷加入寄明信片活动。明信片除了写明寄往福建省福州市某看守所,都无一例外地写着“郭宝锋,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参与邮寄明信片的网友,在邮寄前还把明信片拍摄下来上传至网上,供其他网友浏览。

    有网友说,这是“大家用最温情的语句表达的强烈抗争”。

    同一天,知名媒体人董路发表博文,批评易中天在节目录制现场讥讽主持人一事。文章最后说:“从哪儿来回哪儿去。易教授从大学校园而来,出来混了一圈儿,既然混得还不错,既然心态已难以自持,不如见好就收、打道回府。没听见吗?你们校长喊你回学校吃饭呢!”

    “‘回家吃饭’已经有了新的含义,可以借此表达不满,抑或是说下课、歇菜等。”杜寒风表示,这句话给了网友发挥的余地,它能跨越网络来到现实中,不能不说是策划者的成功,达到了传播的效果。

    “一句话有多项含义是很正常的。”丁俊杰认为,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在受众那里产生多项理解,甚至根据自己的处境、经历等,进行选择性理解,都是正常的。但是,当事实基础真假难辨时,网络环境中高度集中的热点和言论,应该引起网民、网站和政府管理部门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网络这种传播途径力量强大,要是用不好,会对社会造成伤害。”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