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一个喜欢预案的上司
■职业化就是“做事像个专业的样子”,而这个样子绝对不是巧合与随机应变可以实现的。
■许多情况下,上司也不是特别清楚他期待下属汇报些什么信息,总是感觉心里没底。于是,上司就不由自主地依赖“预案”,因为面对多个选项,他心里的底气更足一些。
为什么上司喜欢做预案
什么才是优秀管理者呢?
有一次,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助理呈递一份计划给他。结果基辛格和善地问道:“这的确是你所能拟订的最好计划吗?这件事还可能出现什么意外,我们应该做些相关准备吗?”
“嗯……”助理犹疑地回答,“我想还有一个可能性需要再考虑一下会更好。”
基辛格立刻把那个计划退还给了他。几天后,助理又呈上了自己新的工作成果,基辛格请该助理到他的办公室去,问道:“这的确是你所能拟订的最好的计划吗?”
助理后退了一步,喃喃地说:“也许还有一两点可以再改进一下……也许需要再多说明一下……”助理随后走出了办公室,腋下夹着那份计划。
这名助理日夜工作,有时甚至就睡在办公室里,几天之后,计划终于完成了!他很得意地迈着大步走进基辛格的办公室,将计划呈交给了国务卿。
当听到那熟悉的问题“这的确是你所能拟订的最好的计划吗”时,他激动地说:“是的,国务卿先生!”
“很好。”基辛格说,“这样的话,我有必要好好地读一读了!”
嗯,这才是管理者应有的样子:就像“黄世仁”一样定期要求结果,并且是尽量没有瑕疵的结果。优秀的管理者总是期望获得万无一失的方案,因为他们要向他们的上司负责。因此,一层层的责任最后就转化为一线下属的压力,而且领导需要的一定是像爱因斯坦的小板凳一样,有多个备选——当然与爱因斯坦的小板凳不同之处,就是第一个拿出来的也要是个不错的东西。
现代化的职场,已经鲜少存在那种自己吐血加班而员工下班闪人的管理者了。更多的情况是,大家都像“杨白劳”似的累得要吐血。而真正的“黄世仁”是薪酬、职责、业绩,或者说是一种受尊重的感觉。
职业化就是“做事像个专业的样子”,而这个样子绝对不是巧合与随机应变可以实现的。
华为公司新员工转正的笔试题有一道是这样:
当你发现用户的机房中没有拖鞋时,你会?
A.入乡随俗,直接进机房
B.光脚丫
C.马上出去自己花钱买几双拖鞋送给用户
D.马上去买几双并且开票回公司报销
E.马上去买几双并找客户报销
标准答案是C,答A者立即开除,选B者合格,选D不合格,选E立即辞退。
从此以后,为了避免买拖鞋,干脆拜访客户之前就预备好拖鞋,这就是“像个做事的样子”,职业化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开始是被预案不断强化,最后成为一种职业习惯。因此,职场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做多种预案,以应对各种可能的意外,最终让上司在他的上司面前有更多安全感,并收获更多的薪酬,以及一种受尊重被认可的感觉。
职业化的本质就是让人放心
上司带着手下参加一个重要会议,轮到他发言的时候突然发现要演示的文件带错了。如果在这个时候,那个手下能够事先做好预案,为这次重要的会议多一个备份,也许这时就可以立即打开自己的笔记本调出文档,并走到上司跟前……
大家可以猜到下一次再有重要的出访时,这位上司会带谁。充分的预案准备,可以使一个职业人做得更职业化。而职业化的本质就是被人信任、让人放心。这名下属的确是让人信任与放心的,但真正做到像这名下属那样有眼色、有预测力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时候是被逼着变成一个“职业化”的预案行家。
有个老故事这样讲:国王指着鳄鱼池说,谁能游到对岸我就把女儿嫁给他。话音未落,只听扑通一声,一个青年下水狂游而去。国王握着幸运上岸的青年的手激动地说:“勇敢的年轻人,你将得到我的女儿。请问是什么令你如此勇敢?”青年大喊:“是谁那么缺德把我推下水的!”
在职场上,推你下水的“黄世仁”虽然给你许多压力,但也正是他们激发了你的全部潜能,让你知道自己原来还可以游这么远、这么快、这么帅。做好今天的职场“杨白劳”,才可能成为明天的“黄世仁”。无论是“杨白劳”还是“黄世仁”,若想游到更远的下一站,就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因为身后有一大群鳄鱼跟着你。
是的,身在职场江湖,就须遵循江湖规则,“不下水的”迟早会被淘汰。与其被迫“职业化”还不如自己从今天开始多长眼色,去发现多种可能性做好尽量多的选项,让上司对你放心也给你踏实的感觉。
上司失控的压力与下属熬夜的压力
中国式管理大师曾仕强教授讲,在中国做领导最容易,只要会说三句话:谁让你这么做的,就这么做,即使是我说的也不能这么做。
为什么中国式的职场如此霸道,其实都是因为一条重要的职业定律:下属汇报的东西永远少于上司期望听到的东西。这个定律反映出来的就是上司对下属难放心、信任不足。许多情况下,上司也不是特别清楚他期待下属汇报些什么信息,总是感觉心里没底。于是,上司就不由自主地依赖“预案”,因为面对多个选项,他心里的底气更足一些。
他们会一次次像基辛格那样暗示:“小王啊,看看咱们还漏掉了什么重要信息。这个资料你应该再多研究一下,方案可以做得更细致完善一些嘛……”甚至有些更带中国特色的提示:“这个肯定不行,你再琢磨琢磨。”于是被要求“再琢磨”的小兵们不知所措,诚惶诚恐地又去熬夜了,而且是茫然地在那里熬着。
这就是上司把失控的压力向下属熬夜的压力转化的过程。而且这种压力下产生的熬夜成果,永远无法彻底解决上司的失控感。受害的不仅仅是下属的健康,更有他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以及职业方向的迷茫。试想,如果你一次次被上司反馈“你再好好想想,这样不行”,却永远不告诉你应该如何,你会对自己的职场未来如何预测?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能者多劳”取向。如果“杨白劳”每一次都能保质保量地交上租子,估计“黄世仁”以后再收租子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首先光临杨家了。如果你总是能够先上司之忧而忧,并且最后能让上司高枕无忧,那么你就从上司那里获得了信任外带依赖。如果你的天性是喜欢做这些“有眼色的”事情,那么恭喜你已经成为上司的“自己人”。但是,如果你并非天性喜欢干这样的事,反而做这样的事是你一种“胜任而不喜欢的能力”发挥,那么相信你已经骑虎难下了。
做个不被逼死的“杨白劳”
如果已经被职场的预案压力拖住,也许你可能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应对:
首先,理解“下属汇报的东西永远少于上司期望听到的东西”的本质,其实就是上司怕失控。因此,应对那种由“再想想”这样的方向不清晰的反馈而产生的压力,需要努力处理好上司的失控。这里的处理其实就是让上司有控制感。做法很简单,那就是汇报给上司更充分的信息。落实到行动中,就是任何工作都要以天为单位向上司汇报进度,以及你的想法与计划。要让上司感到所有权力是在自己手中的,成绩是由下属们在努力做着的,一切都在朝有业绩的方向发展着。这样,每次从上司那里得到微调式反馈,就能明确接下来的改进,一步步就可以做得更好。
在时间管理里有一个重要的两维度划分法,即把事情从重要与不重要,紧急与不紧急分成四类。第Ⅰ类即为重要而紧急,第Ⅱ类为重要而不紧急,第Ⅲ类为紧急而不重要,第Ⅳ类为不重要也不紧急。大量的研究发现,成功者与失败者最大的区别不在于第Ⅰ类事情做得如何,而在于第Ⅱ类事情处理的如何。也许每天向上司做个汇报真的不紧急,但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其重要之处在于让上司感到你是让人放心的。总是忽视这一类“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最后你将面临无数多个“重要而紧急”的事情,而且不可能做完。
其次,要知道能者自然是要多劳的。因此,有时为了压力不致过大而稍微少“劳”些,需要适当降低自己“能者”的段位。
小林清华大学毕业到一家电脑公司里工作。正因为他的名校背景,老总就对他格外关照,总喜欢叫他做这做那,仿佛他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全能战士。可说老实话,刚刚大学毕业的小林,又能有多少本事呢?所以,就难免要让老总失望了。但为了维护自己清华生的尊严,他硬是以“住到公司”的毅力完美地实现了老板的期望。但代价,是他从此失去了工作的激情。
后来小林辞职去了另外一家电脑公司。他记着上一次的教训,有意无意地总会隐瞒一下自己的学历背景,结果他发现大家对他的期望值与其他员工一样了。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他更有工作热情,反而做得更加出色。所以适时隐瞒一下自己的“高贵身份”、降低上司及同事对你的期望,会获得更多的自由与思考机会。
职场就是个江湖,这个江湖的本质就是自上而下的“放心”追求。与其被追着给上面提供放心的理由,还不如主动一步、勤快一点,趁着国王还没有给池子里放鳄鱼的时候,就早早跳水开游。也许这样,你有一天可以变成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