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6日
星期

从通钢之痛反思“归属焦虑”

肖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8-06    [打印] [关闭]
    7月24日,吉林通钢数千名职工因不满重组而聚集上访,反对建龙并购通钢。建龙驻通钢总经理陈国军被职工殴打身亡。专家称通钢事件触及国企改制这一中国转型期敏感“神经”,改制中职工归属焦虑会导致不稳定,疏导不利轻则牢骚,重则引发群体事件。(新华网8月5日)

    专家的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如果有关部门在改制过程中,能让职工有对未来的安全感,能消除“归属焦虑”,可能不会发生类似事件。

    近年来谈到改革,许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自己由单位的人变成了社会的人。如此一来,自己有了更大的自由,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当一个人变成社会的人,这个人的很多事情和困难再想找单位帮助解决,就不可能了。

    当我们把单位的人变成社会的人,一大理由就是,很多国家都是这样。但不应忘记,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能力很强,一个人即使离开单位变成社会的人,当遇到生老病死等情况时,都有国家保障帮助他们解决。可我国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还未全民普及,如果一个人离开单位变成社会的人,就不得不为这些焦虑。当有关部门无法给他们以未来的安全保障时,他们对改革的疑虑就可想而知了。

    吉林通钢数千名职工因不满重组而聚集上访,恐怕根本原因也和这有关——原来是国有企业职工,生活是有保障的,医疗和养老是有保障的,可一旦被民营企业并购,这些还有保障吗?当他们对未来的保障有担忧时,就很容易产生群体性的“归属焦虑”,在“归属焦虑”下发生一些非常事件也就很有可能了。

    其实,国家有关部门早就预料到改革带来的“归属焦虑”,并出台了一些政策,如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中,专门对改制后企业如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做出详细规定,其中包括人员分流安置、职工劳动合同的变更、未留用人员的经济补偿等,但这一切很难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人的“归属焦虑”。原因就是,这些改革是就事论事,没有从全局性考虑民众的保障问题。

    每一个人在文明社会中都有生存、基本生活的权利,都有受到未来保障和保护的权利,即使他没有劳动能力,没有多大的竞争能力。让一个人即使不是单位的人,也不会产生“归属焦虑”,唯有如此,很多改革才会顺利得多。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