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青年医师激辩异地行医
中共中央、国务院3月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被认为是重新配置医疗资源,还医生“执业人”属性的重大思路转变。然而,现行的医疗体制沉疴,相关条件非一日所能铺就,牵连的许多深层次问题都亟待解决。
日前,协和医院团委和青年工作部就多点执业话题共同主办了青年辩论赛,以期达到“真理越辩越明”的目的。由于所论为当前社会热点,竟引得多家媒体前来听“声”。
论辩的正方从改革需要出发,提出多点执业已是刻不容缓。国内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众所周知,好医生、名医生多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供给需求严重不对称。一些不认可基层医院的百姓小病也要携资跑大省市、看大医院,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空置资源,社会成本上去了,医疗环境和质量却下来了。
以协和为例。一个家住北京郊区的病人辗转至协和医院看病,不考虑旅途的费用,再刨去每天的医疗费,即便是住最简陋的旅馆,只吃大饼和馒头,每人每天也要花去至少30元。如此算来,一个月就是900元,而2008年度北京市职工的平均月收入是3726元,也就是说要有大约1/3的收入被用在了非医疗的其他事情上。如果是外地来京看病的家庭,开销就更大了。
“探索多点执业,实质也是解放生产力,回归医生‘执业人’属性,变从属于医疗机构为受雇于医疗机构。出卖劳动力得到相应的报酬,使医生劳动力市场化、流动化、多元化,从而实现医院、医生、患者乃至社会三赢的局面。”目前,北京、山东、广东等地的部分大中型医院的试点已经悄然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不过,这看似必要的一步却不是能轻松迈出的。论辩的另一方虽然认同多点执业的好处,但却反对在条件不成熟时推开。他们认为,医生多点执业一无相关法律保障,二无医疗体系支持,如果贸然推开,可能医患双方都得不到好处。
“多点执业的准入资格如何界定?多点执业的多点是指两三个,还是六七个?如何避免多点执业仅发生在同等级别的医院之间,从而难以切实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呢?出现医疗纠纷又由谁承担呢?”反方的意见非常尖锐。他们认为,医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所面对的又是人的生命,因此对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就格外高。反方担心,允许多点执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医生的精力,影响服务质量。医学检查往往比较复杂,涉及临床各个科室的配合和技术支撑。对于一个内科医生,多点执业可能因为配套检查的不完善而影响最终检查效果;而对于一个外科医生来讲,可能因为手术团队、设施的不齐备而提高医疗风险。
另外,当前医生基本上隶属于医院。一旦多点执业,医院将如何管理医生队伍、如何营造医院品牌,这都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就拿我们医院来说,‘协和名医’是在协和这片土壤中,靠技术传承创建出的品牌,如果医生们都去多点执业了,这个头衔如何评定?谁来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