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6日
星期

张胜利:从辍学少年到农村“教育总管”

张娇凤 本报记者 王烨捷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8-06    [打印] [关闭]

    

    王烨捷摄

    编者按今年10月30日是希望工程实施20周年纪念日。由共青团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2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报与中国青基会、新浪公益联合启动“寻访希望工程20年”公益活动,向社会征集希望工程受助人、捐赠人、建设者、乡村教师、希望小学的爱心故事,并从即日起对20年中涌现出的典型进行寻访报道,追踪人物命运,折射社会变迁。

    看着不久前北大现代经理人管理学院学生捐赠的3万元书籍和衣物运进学校,张胜利笑了:“现在,家住得远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学,都愿意放下农活来陪读了。我敢说,在我们学校辐射的范围内,现在没有一个孩子会失学。”

    在位于河北保定西北部深山中的涞源县,“张胜利”三个字几乎就代表那里的希望工程。12年前,他放弃留在上海大都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河北山村当没有工资、没有编制的代课老师。

    回山村执教12年来,他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帮助当地联系援建了3所希望小学,联系各地慈善人士资助300多名贫困生上学、资助30多名重症患儿治病。

    尽管帮助过很多孩子,经手的善款少则成千、多则上万,但张胜利自己的日子依然过得很清苦。他皮肤黝黑,双颊清瘦,家里连像样的凳子都没有,也没有什么家电。

    他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很满意,说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方式——“帮助那些像我一样的穷孩子,改变农村家长不愿送孩子念书的观念”。

    20年前,年仅13岁的张胜利也是一个迫切需要好心人资助的辍学少年。直到有一天,希望工程的实施机构——中国青基会一行30人走进小山村,在对当地农村失学儿童情况进行调研时,发现了张胜利。

    1989年10月17日,张胜利至今仍牢牢记得这一天。这一天,他从团中央领导手中接过一份红彤彤的资助就读证书,成为希望工程救助的第一批学生之一。13天后,希望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1995年8月,青基会实施教师培训计划,张胜利被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免试、免费录取。

    两年后,学有所成的张胜利决定回到家乡涞源。他一回家就被任命为桃木疙瘩小学名誉校长。桃木疙瘩是一个山村,桃木疙瘩小学当时一个老师都没有,正处于停课状态。他之所以被任命为“名誉校长”,是因为他只是一个没有工资、没有编制的代课老师。

    得知张胜利的情况后,希望工程再次伸出了援手。该小学每年能从青基会得到两万元的资助,用来支付教师工资、课本、伙食、供暖等教学成本,学生上学完全免费。

    学校复课第一天,只有3名学生报到。张胜利带上干粮,一村村、一户户地转,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服家长,“不读书只会更加贫穷,改变贫穷的最佳途径就是读书”。

    如今的张胜利已经是涞源县东团堡乡中心小学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这所学校有300余名小学生和100余名学龄前儿童,28名教师。另外,他还是全乡4所完小、12个教学点的德育总管。

    对农村教育,张胜利信心十足:“下一步,我要把素质教育理念在农村学校里广泛传播。”尽管很难,但他愿意一试。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