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享高薪 金融高管会不会脸红
“非强制性”,意味着金融央企高管高薪能否降下来,要么取决于高管本人的高风亮节,要么取决于由高管操控的董事会。前者确有个别人表现出了较高觉悟,但也仅仅局限于极个别时候。后者看似是一种制度建设,但如果董事会决策有利于自肥而无须担责,难免沦为高管一再推高薪水标准的合法制度通道。
对于央企高管高薪问题,尽管公众口干舌燥地表示反对乃至斥责,但限薪效果并不是很理想。8月4日,在广州的一次专题报告会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谈到央企高管薪酬时举例说,从2002年到2007年,他给1556个中央企业副总经理以上的领导年均增加了共计4600万元薪水,而在这期间,央企平均每年增长的利润,达到了1500亿元。在他看来,“其实钱给少了,我也于心不忍”。
以小博大,利用薪酬杠杆撬起更大的经济效益,李荣融的观点颇有几分道理。可是,在过去的几年中,以垄断著称的央企,常常反市场规律而为之。比如,银行收费服务项目越来越多,所谓的市场竞争不是逼着竞相降低成本,各大银行反倒通过增加收费等方式积极开源,这怎不令人郁闷?
当央企大快朵颐市场利润时,承担社会主要就业重担的中小企业却饱受生存之艰,工人不得不面对收入负增长的严峻现实。最近,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公布了“广东省2009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工资增长基准线为7%,上线(警戒线)为12%,下线为零或负增长。有媒体指出,其实不仅是广东,青海、上海等省市地区也下调了今年的工资基准线。当工资指导线下调后,一些舆论表现出了足够的理性,认为这总比“被增长”要好。
让工资指导线与现实准确对接,这体现了政策的务实和理性。然而,与一些地方不得不将工资指导线改为“负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金融央企高管高薪岿然不动。不排除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央企风景这边独好,收益依然颇丰,问题是,这种所谓的高收益,到底多大程度取决于垄断收益和政策市场效应?
单单拿央企赢利数据说事,只会更加驱使央企高管的眼珠子牢牢盯在上面,要市场是假,要政策才是真,毕竟这个来得容易效果也明显。不知道拿着高薪的金融央企高管,面对社会普遍负增长的工资指导线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