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 三项学习教育
回延安
2009-08-07
杨芳
 

     

  走在延安街头,如果不是对面宝塔山上那个宝塔的提醒,你实在无法将其与“老区”联系起来。

  毕竟,印象中的“老区”这个符号,总是与地处偏远和贫穷落后等字眼联系起来。所以在来延安之前,我正是抱着“吃苦”的思想来的。

  所以在行李箱里,我装满了各种药物——防蚊虫叮咬的,防晒伤的,甚至于湿纸巾。这是为了防止缺水无法清洗的问题。出发前,一位同事还专门跑去买跳蚤药。

  事实证明,大家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延安这座城市繁华得有些出人意料。立交桥、柏油马路、高楼大厦——一座繁华都市所需要的要素,在这个革命圣地随处可见。

  没有想象中头戴白羊肚手巾的汉子,也没有所谓满面皱纹的陕北婆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穿着打扮和北京等大城市的人没有太大差别。姑娘们穿着丝袜,脚凳高跟鞋,时不时露出脚趾上鲜红的丹寇。小情侣们,也会坐在肯德基里面,喝着可乐,啃着汉堡包聊天。

  是的,延安变了。

  它不再是大家想象中的老少边穷地带,也不再是只靠国家政策存活的老区。坐落在陕西省的一角,它的人均GDP名列全省第一,甚至超出了西安。

  这里的农民也不再是靠山吃山的传统农民,他们有的发展起了第五代大棚,有的会用英语唱起来信天游,还有的外出打工创业……

  不过,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延安其实并没有变。

  漫步在这座城市里,你会觉得时光似乎停止在某一刻:这里,是毛主席对美国记者说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地方;那里是周总理挑灯工作的办公室;还有这里,就是当年张思德牺牲的窑洞。

  作为一个革命圣地,延安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成长的点点滴滴,也见证了老一代革命人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正是依靠这些优异的品质,他们才从中国的西北角,一步步走向全国,一步步发展壮大。

  延安的老百姓其实也没有变,虽然他们早已不再是那副行头。随意走进一个老乡家里,他们会拿出刚刚采摘的水果,或者赶快把你招呼到炕上,端出热腾腾的洋芋面条来。他们会跟你聊天,说起国家的经济发展,谈起自家田地的收成。这幅场景,如同半个世纪前一样,根本没有任何变化。

  对于一个刚刚参加新闻工作不久的记者来说,这种变化和坚守,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一方面我感叹于自己的无知,另一方面我更加敬佩前辈的坚韧。

  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这不仅仅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如果没有来延安,你就无法体会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同样的,如果没有来延安,你就无法实践这两句话的切实意义。

  事实上,用“到”延安来说并不准确。这座红色热土,自从记忆起,它就一直存在于我心中。有关它的故事和传说,一直在我脑海中浮现。而这次百名青年记者延安行的活动,终于实现了我儿时以来的梦想。按照诗人贺敬之的说法,就是“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再回延安。

 

  中国青年报 杨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