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随笔
信息的“控制”与思想的“反抗”
■卢立建
我们对信息并不陌生:一则新闻报道,实际是一组信息;一次人际谈话,传达和交流的是信息;一篇文学作品,也可视为信息的集合。现代传媒的兴起和发达,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大规模生产和传播信息的时代。在这一意义上,现代社会的确可视为一个信息社会。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由信息控制的社会。
但由此引发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如何从信息流中寻找比信息本身更宝贵的思想?根据信息学原理,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越大。这就使人从浩瀚的信息中“归纳”出思想越发显得困难了。
不仅如此。在接收信息时,人的头脑受外界信息的控制,实际是受另外思想的控制,因为外界信息依附于他人的叙述结构,并带有他人的主观性色彩。在一定意义上,接收的信息越多,受控制越严重。现代传媒作为信息源对人的思想的控制尤为严重。从思想史看,虽然人的思想总是带有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的色彩,并不完全是个人化的,但其酝酿和产生不能不来自个人的自由创造。因此,我们需要信息,又需要从自身的经验中酝酿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马恩选集》,第3卷,第154页)信息对思想的吞噬消解着人的判断和判断能力,为了争取判断的自由,思想必须“反抗”,即必须提高思想的洞察力。作为一种察微观远的能力,洞察力就是在现存的东西中看到被遮蔽的东西。对待信息,运用洞察力就是要提炼其中的思想。而要做到这一点,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树立从因果性、规律性上考察事物的观念,以理观物;二是如古人所说,明心如镜,为思想的诞生奠基。也许,现代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各种信息源的影响,但思想者的探索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