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生祥:让孩子走出大山
他们在精心准备着一场比赛——这4名女生将代表县里参加海东地区的一场乒乓球比赛。
“马老师来之前,我们连学都上不了,根本没想过能打乒乓球,更别提能代表全县参加比赛了。”正在练球的女孩冶玉兰说。
这座洁净的小学校的所在地,6年前还是一片荒地。当时,大岭村有60名适龄儿童未能入学。
“村里的老文盲未扫除,新文盲又在不断产生,这种恶性循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在邻村教书的马生祥的一句话引起县教育局的重视。县里决定开办大岭小学,马生祥也如愿被派到大岭村执教。
3间土木结构的平房就是马生祥要去的“学校”。这所年久失修的民宅,坐落在大岭村的西南角。院内长满齐头高的杂草,屋里则成了鸽子窝,鸽粪满地。
看到眼前的一切,马生祥二话没说,弯下腰,开始用手拔杂草。“学校总算有了,费点儿力气没关系。”
“村里的这个土学校整个就是马校长一个人忙活起来的,拔草、扫尘土……他忙活了好几天。”大岭村村民冶世全说。
没有椅子造椅子,没有凳子造凳子。马生祥从附近找来干净的木板,再用砖块架起来,就有了“课桌”。他又垒起土块,让孩子们用裹着草的塑料袋当垫子,解决了凳子的问题。
其实,马生祥最担心的还是没有学生来上学。初到大岭村的马生祥碰了许多壁,“一些家长理都不理我,见到我就头疼”。
“我们想读书学认字,但我爸老说女孩子读书没用。”一位女孩无奈地说。
“家里除了我和他娘,没别人了,谁来放牛呀?”一名家长说。
村民们不热情,马生祥只好先跟着村里清真寺的阿訇去各家各户蹭饭。仅3天,他就跑了270户人家。趁吃饭的时间,马生祥对村民说:“不读书不认字,孩子出去打工,厕所都分不清男女。”他还让那些曾走南闯北,因没文化而吃过苦头的村民现身说法。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读书,马生祥用自己的医疗保险费为孩子们准备了常用药品,把班主任津贴全部打入贫困借读学生的伙食费中。
学生渐渐多了起来,但60多名学生都挤在一间教室里。“孩子们上课乱哄哄的,效率太低,我也讲不过来。”于是,马生祥把学生分成3个班:两个一年级的班在民房里,一个学前班在院子里的帐篷内。他先给一个班上一节60分钟~90分钟的大课,然后让他们上自习,再去给另外一个班上课……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1年。后来,在团化隆县委的牵线帮助下,由青海省青基会申请立项,美籍华人石裕琅主持的基金会出资,一所2500平方米的希望小学于2004年8月13日破土动工,同年10月19日建成。
大岭裕琅希望小学落成后,马生祥当了校长。2009年,学校已有在校生160多名,大岭村女童入学率也接近百分之百。如今,这所小学的课程表上,还出现了电脑技术课。“让他们多了解一些知识,才能缩小和外面世界的差距。”
“我想让我的学生不仅要改变他们自己的命运,还要改变下一代的命运。”马生祥经常启发孩子要走出大山,“长了见识,回来可以给下一代带来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