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不畅造成人际隔膜
坦然面对避免妄自菲薄
故事里倪岚与领导欧阳之间的沟通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倪岚理解中,通知张姓副主任日程安排和代表名单就代表他将主持会议,如果这里多一个来自倪岚的信息确认或者欧阳的确切说明,都会避免最后的尴尬。所以信息沟通不畅常是引起误解的重要原因。
另外,每个人看待事情都带着自己的主观见解和评价,所以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这种差异也会形成误解。例如一个对待领导很热情的人,同事可能就会觉得他很会拍马屁,因此而产生误解——其实很可能他对谁都是如此,并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对。信息沟通不畅和个人主观理解不同,这两个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叠加,常常导致很多误会发生。
当误解发生时,被误解的人常常是最难过的,他们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他们的内在可能会产生很多感受,比如会觉得委屈、恐惧,进而愤怒。如果像上述案例中那样被领导误解,还可能会觉得不公平,因为通常没有机会解释。
这时候倪岚产生了这样的想法:那不是我的错,我就是个替罪羊,这件事情唯一的受害者就是我,我没有任何责任,却要面对所有的惩罚。这样的念头常常让被误解者深陷负面情绪,不能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一味地回避。
心理学家说,问题的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所以当误解发生时,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并急于摆脱尴尬的境地。这时不妨让自己慢一点,静下心来体会内在的感受,想想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就好像你要去解决一个问题,首先就是要看得到它,清晰地知道它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然后,你也许可以尝试从下面几个角度来思考被误解这件事:
在对人进行评价时,尤其在工作中,常常很难将人和事分开,所以如果一个人把事情做砸了,就意味着这个人有问题。被误解者很多时候得到的就是这样的评价,这也是让被误解者觉得最委屈的地方——因为自己本意不是那样的,或者自己不是那样的人,但发生的事情却让自己被定性成一个不好的人。这时,作为被误解者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自己是否能够将人和事分开,先肯定自己的好意或者好的部分,再去看事情做得如何。获得自我肯定的时候,就可以更积极地处理事情,即便是有些缺陷,也仅仅局限在事情的层面,而不是将自己整个人贬低了。
至于事情本身,常常很难去追究绝对意义上的谁对谁错,既然被误解者是当事人之一,多少对事件都会有责任,比如倪岚在信息确认环节的疏忽。所以也许有不公平在其中,但面对自己应当承担的那部分责任,至少可以允许当事人有不满或者气愤。当这个“允许”产生的时候,被误解者会变得更坦然,而不是一直纠结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有些误解事件中的当事人,他们的反应格外激烈,可能会超出了这件事本身所引发的问题。比如那位张姓副主任对主持事件就久久不能释怀。这时候,如果倪岚可以看到有些反应可能是来自张副主任自身的模式,就可以放下一些负担。
被误解通常都是不愉快的事情,尤其是被领导误解,还可能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但正如孟非认识到的,原来温婉可人的程瑞是善用软刀子的,所以不跟随也罢,这是一个学习,早一天学到总比十年一梦好。所以,从被误解中学习不失为一种更积极的态度。
对于被误解,关键不是如何从行为上去应对,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可以带着一颗对自己肯定的心,积极、坦然地去沟通或处理已经发生的事情。199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张三其人》中,张三是个怕被别人误解却又事事被别人误解的人,在对张三的经历哑然失笑的同时,更让人感到,误解是如此容易发生,如果你对自己多一分肯定,对别人多一点坦然,误解也并没有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