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2日
星期

一个美国人的“希望”情结

本报记者 辛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8-12    [打印] [关闭]
    “他做了很多中国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提起美国人麦克,黑龙江省青基会秘书长杨晶的目光中充满敬佩,“一个外国人,十年如一日地参加希望工程,这种精神让人感动。”

    今年57岁的麦克,1999年来哈尔滨彩虹学校任教。刚到哈尔滨不久,他来到省青基会。当得知很多孩子上学困难时,他马上掏出了自己的工资3200元,资助了4名贫困学生。从那时起,麦克开始与希望工程结下不解之缘。

 ;   10年间,麦克先后向希望工程捐款5万余元。麦克全家还排练节目,在哈尔滨的商场和宾馆举行家庭义演40余次,并义卖自己亲手制作的日历、贺卡数万张,资助60名中国学生读书。

    2003年,麦克向黑龙江省青基会申请,成为黑龙江省第一名“洋志愿者”。

    今年年初,麦克的大儿子突患重病,麦克暂时回国离开了哈尔滨。“回国前,他还来到希望工程办公室,详细了解贫困学生以及援建希望小学的情况,并带走了相关资料,准备回国后继续为希望工程筹款。麦克一定会回来的。”杨晶说话的语气十分肯定。

    说起麦克的“希望”情结,杨晶如数家珍。

    其实,麦克并不富裕,他有14个孩子,平时全家人生活非常节俭。“我们妇联有一位干部去他们家吃过饭,就是简简单单的一道菜,吃饭的时候,他那几个孩子眼巴巴地看着,我们的妇联干部看着都不忍心。”杨晶回忆说。

    麦克参与希望工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结对子”帮助少量的贫困生,二是通过慈善义演方式募集善款。杨晶说:“每到节假日,或者需要筹钱的时候,他和家人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广场、超市门口,举办义演成了一家人最主要的活动。”

    麦克的认真给杨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经常会去希望小学看望小学生,并给孩子们发放问卷,仔细询问孩子们最希望要什么、最喜欢的礼物是什么。然后他会汇总这些问卷,去找朋友筹钱,或者靠义演筹款去购买礼物,然后专程给孩子们送去。

    2003年冬天的一件事让杨晶刻骨铭心。“按计划,那天麦克要给铁力市育才希望小学的孩子们送礼物。那天特别冷,麦克开着他的小面包车,后面坐着他的4个孩子,车里没有暖风,几个孩子只能裹着大厚被子取暖。到了学校,麦克的孩子先表演节目,为了能整齐划一,他的孩子脱掉了羽绒服,光着胳膊表演节目。没想到,回到哈尔滨之后,他的小儿子就发高烧了。我们看着也很心疼。”

    虽然是自己做善事,但是麦克在每次活动结束时都要说上3句谢谢:谢谢孩子们与他真诚沟通;谢谢老师们协助他做工作;谢谢青基会帮他做准备工作。“他真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杨晶深情地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